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河南省  拼音:hé nán shěng
省名。因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为黄河主要水灾区。东界湖北,西界陕西,北界山西、河北。面积约十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省会开封。主要农作为小麦。矿产以煤为大宗,太行山麓的六河沟和焦作是最大产地。境内主要交通线有平汉、陇海铁路,交会于郑州。并有开封、洛阳等历史名都,安阳西郊小屯殷墟是商代故都遗址,曾有大批甲骨出土。简称为「豫」。
《国语辞典》:合阳县(合阳县)  拼音:gé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陕西省华阴县东北,黄河之西。
《国语辞典》:带厉山河(带厉山河)  拼音:dài lì shān hé
带,衣带。厉,磨刀石。带厉山河指纵使黄河成为衣带般窄,泰山成为砺石般小,所封之国也永存不废。语本《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也作「带砺河山」、「带砺山河」、「带河厉山」。
《国语辞典》:大河文化  拼音:dà hé wén huà
古老时代由河流孕育出来的文化。如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化,两河流域的西亚文化及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化等。
《国语辞典》:孟津县(孟津县)  拼音:mèng jīn xiàn
县名。位于河南省西北,临黄河南岸,隔水与孟县相望。相传为周武王大会诸侯之地。也称为「盟津」。
《国语辞典》:濮阳县(濮阳县)  拼音:pú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河北省南部,南临黄河,有公路经过,可通到河南省开封。农产有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等。县内古迹有宋真宗回銮碑、明中心阁。
《国语辞典》:历城县(历城县)  拼音:lì chéng xiàn
县名。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北濒黄河,南倚泰山。以小麦、高粱为主要农产。
《国语辞典》:灵武县(灵武县)  拼音:líng wǔ xiàn
县名。位于宁夏东南部,濒黄河东岸,为附近的农产集散地。旧为灵州所在。
《国语辞典》:潼关县(潼关县)  拼音:tóng guān xiàn
县名。位于陕西省东部,地处黄河、渭河交会点,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通要冲。有陇海铁路经过。因境内有潼关而得名。
《国语辞典》:山西省  拼音:shān xī shěng
省名。西邻陕西,以黄河为界,南界河南,北界绥远。面积十五万六千四百一十九平方公里,省会太原市。简称为「晋」。
《国语辞典》:山东省(山东省)  拼音:shān dōng shěng
省名。位于黄河下游最东省分,东界黄海、渤海间,北与西均界河北,南界江苏,西南界河南,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面积为十四万五千三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省会济南市。周朝时,鲁建国于此,故简称为「鲁」。
《漢語大詞典》:复槽水(復槽水)
旧历十月的 黄河 水的别称。宋史·河渠志一:“説者以 黄河 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十月水落安流,復其故道,谓之‘復槽水’。”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山川》:“十月復槽水。”
《漢語大詞典》:干渡钱(乾渡錢)
宋 代在 黄河 故道所收的过道税。宋史·李柬之传:“境上有废 河 故道,官收行者税,谓之‘乾渡钱’。”
《漢語大詞典》:伏槽水
黄河 每年农历十月发生的河水暴涨称“伏槽水”。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 黄河 水信:清明后二十日曰桃汛……冬曰凌汛,十月曰伏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曰蹙凌水。”
《漢語大詞典》:豆华水(豆華水)
指 黄河 七月的水汛。宋史·河渠志一:“説者以 黄河 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亦作“ 豆花水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 黄河 水信……秋汛始立秋,讫霜降;七月豆花水。”
分類:黄河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