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红翠(紅翠)
山鸟名。 唐 皮日休 《寄题罗浮轩辕先生所居》诗:“红翠数声瑶室响,真檀一炷石楼深。”自注:“红翠,山鸟名。” 宋 张先 《离亭宴·公择别吴兴》词:“随处是,离亭别宴。红翠成轮歌未徧,已恨野桥风便。”
分類:鸟名
《漢語大詞典》:鹍鸡(鶤雞,鵾雞,鵾鷄)
(1).即鵾鸡。《文选·张衡〈西京赋〉》“翔鶤仰而弗逮” 李善 注引《穆天子传》:“鶤鸡飞八百里。” 郭璞 注:“鶤即鵾鸡,鵾与鶤同。” 汉 扬雄 《太玄·装》:“次四鶤鸡朝飞踤于北,嚶嚶相和不輟食。” 范望 注:“鶤鷄,水鸟。”参见“ 鵾鸡 ”。
(2).凤凰的别名。《淮南子·览冥训》:“过归鴈於 碣石 ,軼鶤鸡於 姑餘 。” 高诱 注:“鶤鸡,凤皇之别名。”
(3).大鸡。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鸡》:“ 蜀 中一种鶤鸡, 楚 中一种傖鸡,并高三四尺。”
鵾雞:1.鸟名。似鹤。《楚辞·九辩》:“鴈廱廱而南游兮,鵾鷄啁哳而悲鸣。” 洪兴祖 补注:“鵾鷄似鹤,黄白色。”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鸣鷫鸘与鸑鷟,舞鵾鸡与翡翠。”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男儿未老中原在,寄与鵾鸡莫浪啼。”
(2).古曲名。《文选·张衡〈南都赋〉》:“《寡妇》悲吟,《鵾鸡》哀鸣。” 李善 注:“《寡妇》曲未详,古相和歌有《鵾鸡》之曲。” 唐 李德裕 《重台芙蓉赋》:“吟朱鷺於篴管,鸣《鵾鷄》於瑟絃。” 明 高启 《长安有狭斜行》:“大妇弹《鵾鷄》,中妇舞《前溪》。”
(2).凤凰的别名。《淮南子·览冥训》:“过归鴈於 碣石 ,軼鶤鸡於 姑餘 。” 高诱 注:“鶤鸡,凤皇之别名。”
(3).大鸡。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鸡》:“ 蜀 中一种鶤鸡, 楚 中一种傖鸡,并高三四尺。”
鵾雞:1.鸟名。似鹤。《楚辞·九辩》:“鴈廱廱而南游兮,鵾鷄啁哳而悲鸣。” 洪兴祖 补注:“鵾鷄似鹤,黄白色。”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鸣鷫鸘与鸑鷟,舞鵾鸡与翡翠。”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男儿未老中原在,寄与鵾鸡莫浪啼。”
(2).古曲名。《文选·张衡〈南都赋〉》:“《寡妇》悲吟,《鵾鸡》哀鸣。” 李善 注:“《寡妇》曲未详,古相和歌有《鵾鸡》之曲。” 唐 李德裕 《重台芙蓉赋》:“吟朱鷺於篴管,鸣《鵾鷄》於瑟絃。” 明 高启 《长安有狭斜行》:“大妇弹《鵾鷄》,中妇舞《前溪》。”
《漢語大詞典》:鹳雀(鸛雀)
(1).即鹳。水鸟名。《诗·豳风·东山》“鸛鸣于垤” 三国 吴 陆玑 疏:“鸛,鸛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桮。望见人按其子令伏,径舍去。一名负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皁裙。又泥其巢一傍为池,含水满之,取鱼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雏。”《旧五代史·周书·齐藏珍传》:“ 扬州 地实卑湿,食物例多腥腐,臣去岁在彼,人以鱓鱼馈臣者,视其盘中虬屈,一如虵虺之状,假使鸛雀有知,亦应不食,岂况於人哉!”
(2).指鹳雀楼。 清 顾炎武 《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繫浮桥者今河西徙十馀里矣》诗:“失水黿鼉没,依城 鸛雀 邻。”
(2).指鹳雀楼。 清 顾炎武 《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繫浮桥者今河西徙十馀里矣》诗:“失水黿鼉没,依城 鸛雀 邻。”
《漢語大詞典》:山鹊(山鵲)
鸟名,古称鷽。鸣禽类。状如鹊而色深青,有文彩,彩嘴赤足,头上有白冠,尾白而长,不能远飞。《尔雅·释鸟》:“鷽,山鹊。” 郭璞 注:“似鹊而有文彩,长尾,嘴脚赤。”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山鹊》。
《漢語大詞典》:跂踵
(1).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宋 苏轼 《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日与吏民延颈跂踵,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元 元明善 《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 秦 蜀 士女,跂踵引领。”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天下之士,谁不扼腕跂踵而慕艳之?”
(2).举足。比喻顷刻。《宋书·自序传·沈田子》:“ 泓 丧旗弃众,奔还 霸 西, 咸阳 空尽,义徒四合,清荡餘烬,势在跂踵。”《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暄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3).企求达到。《南齐书·王僧虔传》:“曲全者禄厚,艺妙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刻厉。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宋 范仲淹 《四德说》:“后之人孰能生知,宜乎跂踵而勤行矣。”
(4).传说中的鸟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十里,曰 復州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跂踵》:“青耕御疫,跂踵降灾。”
(5).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 跂踵国 在 拘缨 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 大踵 。” 郭璞 注:“其人行,脚根不著地也。”
(6).指边远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南朝 梁 沈约 《齐武帝谥议》:“ 丹徼 、 青丘 之野, 跂踵 、 反舌 之民。” 谭作民 《噩梦》诗:“ 蓐收 凛命舞节旄,挺鉞立斩 蛮蛮 、 獙獙 兼 跂踵 。”
(2).举足。比喻顷刻。《宋书·自序传·沈田子》:“ 泓 丧旗弃众,奔还 霸 西, 咸阳 空尽,义徒四合,清荡餘烬,势在跂踵。”《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暄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3).企求达到。《南齐书·王僧虔传》:“曲全者禄厚,艺妙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刻厉。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宋 范仲淹 《四德说》:“后之人孰能生知,宜乎跂踵而勤行矣。”
(4).传说中的鸟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十里,曰 復州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跂踵》:“青耕御疫,跂踵降灾。”
(5).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 跂踵国 在 拘缨 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 大踵 。” 郭璞 注:“其人行,脚根不著地也。”
(6).指边远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南朝 梁 沈约 《齐武帝谥议》:“ 丹徼 、 青丘 之野, 跂踵 、 反舌 之民。” 谭作民 《噩梦》诗:“ 蓐收 凛命舞节旄,挺鉞立斩 蛮蛮 、 獙獙 兼 跂踵 。”
《漢語大詞典》:寒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