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分2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龙鳞
鳞鳞
鱼鳞
鳞甲
锦鳞
金鳞
游鳞
潜鳞
鳞次
鳞鬣
鳞介
逆鳞
纤鳞
批鳞
攀鳞
《國語辭典》:龙鳞(龍鱗)  拼音:lóng lín
1.高下相次像龙鳞的样子。《文选。班固。西都赋》:「沟塍刻镂,原隰龙鳞。」
2.水波积叠。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滥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
《國語辭典》:鳞鳞(鱗鱗)  拼音:lín lín
形容像鱼鳞层层般排列。南朝宋。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诗:「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宋。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词:「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國語辭典》:磷磷  拼音:lín lín
1.水流清澈,光影闪映的样子。三国魏。刘桢〈赠从弟诗〉三首之一:「汎汎东流水,磷磷水中石。」唐。张九龄 自豫章南还江上作诗:「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宋。刘敞 杂诗效阮步兵:「我徂何往?于彼淮滨。俯玩其流,清波磷磷。」也作「粼粼」。
2.重叠突出的样子。唐。杜牧 阿房宫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西游记》第五○回:「转过山崖,只见那乱石磷磷,翠崖边有两扇石门,门外有许多小妖,在那里轮鎗舞剑。」
3.色泽鲜明的样子。汉。司马相如 上林赋:「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采色浩汗。」唐。朱庆馀 舜井诗:「碧甃磷磷不记年,青萝锁在小山颠。」宋。邵雍 乱石吟诗:「徒有碌碌青,亦有磷磷白。」
《國語辭典》:辚辚(轔轔)  拼音:lín lín
车行声。唐。杜甫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國語辭典》:鱼鳞(魚鱗)  拼音:yú lín
1.鱼类表皮的组织。为透明角质,由真皮变化而成,排列如覆瓦,可保护鱼身。也称为「鱼鳞儿」。
2.比喻繁密。《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烟至风起。」宋。苏轼稼说送张琥〉:「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國語辭典》:鳞甲(鱗甲)  拼音:lín jiǎ
1.保护龟、鳖等动物躯体的坚硬甲壳。
2.泛指有鳞、甲的水生动物。《文选。曹植。七启》:「飞翮凌高,鳞甲隐深。」
3.比喻人心奸诈,不可亲近。《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陈震传》:「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漢語大詞典》:锦鳞(錦鱗)
(1).鱼的美称。 南朝 宋 鲍照 《芙蓉赋》:“戏锦鳞而夕映,曜绣羽以晨过。”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明 卓尔堪 《近青堂》诗:“独向晴江破寂寥,锦鳞泼剌戏春潮。”
(2).指传说中的鲤鱼。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二折:“指望待跃锦鳞,过 禹 门,纔是俺男儿发愤,终有日际会风云。”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乘桃浪,跃锦鳞,一声雷动过 龙门 。”参见“ 锦鲤 ”。
(3).见“ 锦鳞书 ”。
分類:鲤鱼
《漢語大詞典》:锦鲤(錦鯉)
(1).鳞光闪烁的鲤鱼。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四声重寄三十二句平上声》诗:“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
(2).指传说中的鲤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鲤鱼……三月则上渡 龙门 ,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唐 黄滔 《成名后呈同年》诗:“虽惭锦鲤成穿额,忝获驪龙不寐珠。”
(3).书信的美称。鲤,代指书信。 宋 李泳 《贺新郎·感旧》词:“彩舫凌波分飞后,别浦菱花自老,问锦鲤何时重到。” 明 徐复祚《红梨记·忆友》:“就使裁书锦鲤,抒情 陇 梅。”
《漢語大詞典》:锦鳞书(錦鱗書)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指远方之书信。 唐 杜牧 《春思》诗:“绵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亦省称“ 锦鳞 ”。 后蜀 顾夐 《酒泉子》词:“锦鳞无处传幽意,海燕兰堂春又去。” 宋 蔡伸 《风流子》词:“无奈锦鳞杳杳,不渡 横塘 。” 清 陈维嵩 《好事近·丙辰早春得云间张洮侯寅冬所寄书》词:“春水锦鳞通,忽把故人墨迹。”
分類:远方书信
《漢語大詞典》:金鳞(金鱗)
(1).金色的鱼鳞。 唐 无名氏 《隋炀帝海山记》:“ 洛水 渔者获生鲤一尾……金鳞赬尾,鲜明可爱。”
(2).常借指鱼。 唐 温庭筠 《罩鱼歌》:“持罩入深水,金鳞大如手。” 金 蔡圭 《华亭图》诗:“钓得金鳞便归去,依然明月大江横。”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俺那时节呵,第一口把 西江 吸尽,第二口把 东海 鲸吞,第三口把 弱水 三千,摄入金鳞。” 清 孙枝蔚 《偶行市上逐步至北门外》诗:“枝头绣羽并肩立,水面金鳞啣尾行。”
(3).比喻闪烁于水面的细碎日光。 元 郭钰 《赋清溪》诗:“半篙晴日荡金鳞,一带秋烟溜寒玉。”
《漢語大詞典》:游鳞(遊鱗)
(1).游鱼。 晋 潘岳 《闲居赋》:“游鳞瀺灂,菡萏敷披。”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三:“设罝守毚兔,垂钓伺游鳞。” 元 乃贤 《赋环波亭送杨校勘归豫章》诗:“天空夕阴敛,川迴游鳞跃。” 郭沫若 《女神·登临》:“哦,死水一池!几匹游鳞,喁喁地向我私语。”
(2).指龙。《文选·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诗》:“游鳞萃灵沼,抚翼希天阶。” 李善 注:“游鳞,龙也。”
指游鱼。 晋 左思 《吴都赋》:“北山亡其翔翼,西海失其游鳞。” 唐 方干 《陪胡中丞泛湖》诗:“綺绣峰前闻野鹤,旌旗影里见游鳞。” 清 吴嘉泉 《行感》诗之四:“官吏潜踪同伏鼠,商民逐货似游鳞。”
分類:游鱼
《漢語大詞典》:潜鳞(潛鱗)
即鱼。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潜鳞在渊,归雁载轩。” 唐 杜甫 《上后园山脚》诗:“潜鳞恨水壮,去翼依云深。” 明 李东阳 《与顾天锡夜话》诗:“潜鳞自足波涛地,别马长怀秣饲心。”
分類:
《國語辭典》:鳞次(鱗次)  拼音:lín cì
像鱼鳞般紧密排列。晋。潘岳射雉赋〉:「绿柏参差,文翮鳞次。」宋。吴炯《五总志》:「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积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漢語大詞典》:鳞鬣(鱗鬣)
(1).指龙的鳞片和鬣毛。 清 王士禛 《龙门阁》诗:“鳞鬣中怒张,风雨昼晦昧。”亦指鱼的鳞片和背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鳞语·黄雀鱼:“海人譟而惊之,化者十五,鳞鬣不开者不全化矣。” 清 李元 《蠕范·物候》:“鱖……形扁而腹圆,大口大目,细鳞有斑彩,其斑雄明雌暗,皆有鬐鬣,鳞鬣皆圆,黄质黑章。”
(2).代称龙。 宋 欧阳修 《和出省》:“共向丹墀侍临选,莫惊鳞鬣化风雷。”
(3).代称鱼。 五代 齐己 《池上感兴》诗:“碧底红鳞鬣,澄边白羽翰。”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艺语·诸家画品:“有 官能 者, 香山 千户小旗,生有巧思,欲与 林良 抗衡,所画鳞鬣亦精絶。”
(4).代称松树。鳞喻松树皮,鬣喻松针。 明 吴承恩 《画松》诗:“鳞鬣如有声,飢蛟对相语。”
《國語辭典》:鳞介(鱗介)  拼音:lín jiè
鱼类和贝甲类。泛指水族。唐。杜甫 白凫行:「鳞介腥膻素不食,终日忍饥西复东。」《西游记》第三回:「毛虫、羽虫、昆虫、鳞介之属,俱无他名。」
《國語辭典》:逆鳞(逆鱗)  拼音:nì lín
指龙喉下倒生的鳞片。《韩非子。说难》:「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漢語大詞典》:纤鳞(纖鱗)
鱼。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石泉潄琼瑶,纤鳞或浮沉。”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刺史启》:“跃纤鳞於涓滴,望鸿泽之微霑。” 宋 辛弃疾 《浣溪纱·常山道中即事》词:“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清 萧抡 《望湘人·萍》词:“儘点点,揉碎离魂,付与纤鳞啣去。”
分類:
《漢語大詞典》:批鳞(批鱗)
(1).谓敢于直言犯上。陈书·后主纪:“若逢廷折,无惮批鳞。”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 曹御史 狂戇批鳞,不识忌讳,囚繫十载。” 清 邵长蘅 《题冀渭公所藏杨忠愍梅花诗卷》诗:“溅血九原仍化碧,批鳞一疏独留丹。” 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足下而诚欲行革命也,诚欲行革命以救 中国 也,则批鳞逆耳之言,毋亦有一顾之价值耶!”参见“ 批逆鳞 ”。
(2).削除鱼鳞。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快与我抹下浅盆,磨下刀刃,你看我雪片也似批鳞。”
《國語辭典》:批逆鳞(批逆鱗)  拼音:pī nì lín
逆鳞,指龙喉下倒生的鳞片。批逆鳞引申为直言诤谏。参见「婴鳞」条。《战国策。燕策三》:「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漢語大詞典》:攀鳞(攀鱗)
比喻依附帝王以成功名。多指科举及第。 元 王恽 《送王子初总管奉诏北上》诗:“烟霞未遂攀鳞志,葵藿空怀向日诚。” 明 唐顺之 《送王生归蜀》诗:“只解攀鳞易,何言献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