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六鳌(六鰲,六鼇)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漢語大詞典》:金鳌(金鰲,金鼇)
亦作“ 金鰲 ”。
(1).神话中海中金色巨龟。 唐 王建 《宫词》之一:“ 蓬莱 正殿压金鼇,红日初生碧海涛。”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几回山脚弄云涛,彷彿见金鼇。”一说,巨鳖。见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汉 王逸 注。
(2).比喻地位高贵者。 明 方孔炤《苍天》诗:“ 万岁山 折苍天崩,金鰲社鼠同一坑。”
(3).比喻临水山丘。 宋 陆游 《平云亭》诗:“满榼芳醪何处倾?金鼇背上得同行。” 元 张可久 《湘妃怨·德清观梅》曲:“一去 孤山 路,重来 何水曹 ,醉上金鼇。”《花月痕》第七回:“背踏金鰲,忆南都之石黛。”
(4).山名。在 浙江省 临海市 东南一百二十里海中。 宋 建炎 四年 金 兵至, 高宗 泛海泊此。后 文天祥 随少主航海,亦驻泊于此。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粤稽 建炎 ,狩于 金鰲 。”
《國語辭典》:鳌头(鼇頭)  拼音:áo tóu
科举时代,进士中状元后,立于陛阶中的浮雕巨鳌头上迎榜,故称状元为「鳌头」。
《國語辭典》:钓鳌(釣鼇)  拼音:diào áo
相传龙伯国有个巨人,一次就钓起六只负载五山的大龟。典出《列子。汤问》。比喻举止豪迈或抱负远大。唐。李白 赠薛校书诗:「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國語辭典》:鳌山(鰲山)  拼音:áo shān
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第三三回:「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䌽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山(鼇山)  拼音:áo shān
1.山名。位于湖南省常德县北,相传昔有名僧悟道于此。也称为「虎齿山」。
2.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也作「鳌山」。
《漢語大詞典》:鳌背
亦作“鰲背”。 借指大海。 唐 刘禹锡 《送源中丞充新罗册立使》诗:“烟开鰲背千寻碧,日凉鲸波万顷金。”
分類:大海
《國語辭典》:鳌峰(鼇峰)  拼音:áo fēng
1.翰苑。以其清贵如登仙山,故称为「鳌峰」。元。马祖常 上京翰苑书怀诗三首之一:「谁知重见鳌峰客,飒飒临风鬓已星。」
2.地名。位于广东省龙川县,宋时建有鳌峰书院。
《漢語大詞典》:鳌禁(鼇禁)
亦作“鰲禁”。翰林院的别称。 宋 司马光 《神宗皇帝挽词》之四:“鼇禁叨承詔,金华侍执经。”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行看取,朝紫宸,凤池鼇禁听纶。” 明 李东阳 《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长律用韵自述并答雅怀》:“公退久违鰲禁直,友声先和鸟鸣篇。”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拜谒忠灵》:“职居鰲禁,名重鸞坡。”
分類:翰林院
《漢語大詞典》:灵鳌(靈鼇)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國語辭典》:鳌抃(鼇抃)  拼音:áo biàn
欢欣鼓舞。宋。陆游〈瑞庆节贺表〉:「鳌抃嵩呼,共效寿祺之祝。」
分類:欢欣鼓舞
《漢語大詞典》:鳌极(鼇極)
亦作“鰲极”。神话传说中指 女娲 断鰲足所立的四极天柱。 元 欧阳玄《赐经筵官酒次苏伯修韵》:“鼇极天初补,娥池月已修。” 明 黄佐 《秋日登镇海楼有作》诗:“鰲极莽安在,鲸波浩难平。”参见“ 鼇足 ”。
《漢語大詞典》:鳌足(鼇足)
(1).传说中 女娲 用作天柱的大龟四足。《淮南子·览冥训》:“於是 女媧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 高诱 注:“鼇,大龟。天废顿以鼇足柱之。” 晋 成公绥 《天地赋》:“断鼇足而续毁,鍊玉石而补缺。”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岂非断乎鼇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二仪各立以交泰,一气旁流而洋溢。”
(2).器物上做成龟足形状的底脚。新唐书·天文志一:“﹝浑仪﹞表里三重,下据準基,状如十字,末树鼇足,以张四表。”
《漢語大詞典》:连鳌(連鼇)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圭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骈字类编》:鲸鳌(鲸鳌)
唐 陈陶 赠江南从事张侍郎 几处谈天致云雨,早时文海得鲸鳌。
宋 韩维 答原甫试墨见贻 鲸鳌天地两微物,何足辱吾钩与刀。
《國語辭典》:鳌戴(鼇戴)  拼音:áo dài
古代有上帝命十五巨鳌用头负举大山的传说,故后用为比喻恩德深重的感戴之词。《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