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淹中
(1). 春秋 鲁国 里名。在今 山东省 曲阜市 。古文《礼经》所出之处。《汉书·艺文志》:“《礼古经》者,出於 鲁 淹中 。”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里名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三:“曩将 奄 宅证 淹中 ,肃肃微言謦欬逢。”
(2).借指儒家学术中心。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於时 淹中 、 稷下 之生, 金华 、 石渠 之士,莫不过衢樽而挹多少,见斗极而晓西东。”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冬《礼》春《诗》之化,再造双 川 ; 淹中 、 稷下 之风,一匡三 蜀 。” 唐 皇甫冉 《闲居作》诗:“学谢 淹中 术,诗无 鄴下 名。”
(3).深广中正。《宋书·谢景仁传》:“其器体淹中,情寄实重。”
(2).借指儒家学术中心。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於时 淹中 、 稷下 之生, 金华 、 石渠 之士,莫不过衢樽而挹多少,见斗极而晓西东。”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冬《礼》春《诗》之化,再造双 川 ; 淹中 、 稷下 之风,一匡三 蜀 。” 唐 皇甫冉 《闲居作》诗:“学谢 淹中 术,诗无 鄴下 名。”
(3).深广中正。《宋书·谢景仁传》:“其器体淹中,情寄实重。”
《漢語大詞典》:鲁道(魯道)
(1). 鲁国 境内的道路。《诗·齐风·南山》:“ 鲁 道有荡, 齐 子由归。” 孔颖达 疏:“言 鲁 之道路有荡然而平易, 齐 子 文姜 从此道而归於 鲁 。” 高亨 注:“ 鲁 道,往 鲁国 去的大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 汶水 又南逕 鉅平县 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 鲁 道,《诗》所谓‘ 鲁 道有荡, 齐 子由归’者也。” 清 钱谦益 《曲阜道中》诗:“日落郊坰瞻 鲁 道,霜清场圃绘 豳 风。”
(2). 鲁国 的治国之道。《史记·鲁周公世家论》:“余闻 孔子 称曰‘甚矣 鲁 道之衰也! 洙 泗 之閒齗齗如也’。观 庆父 及 叔牙 、 閔公 之际,何其乱也?” 章炳麟 《游仙与黄侃联句》:“羵羊出深井, 鲁 道棼难修。”
(2). 鲁国 的治国之道。《史记·鲁周公世家论》:“余闻 孔子 称曰‘甚矣 鲁 道之衰也! 洙 泗 之閒齗齗如也’。观 庆父 及 叔牙 、 閔公 之际,何其乱也?” 章炳麟 《游仙与黄侃联句》:“羵羊出深井, 鲁 道棼难修。”
《漢語大詞典》:汶阳田(汶陽田)
(1). 春秋 时期 鲁国 属地。在今 山东省 泰安市 西南一带。因在 汶水 之北,故名。地近 齐国 ,数为 齐 所侵夺,是 齐 鲁 两诸侯国多次发生纠纷的地方。《春秋·成公二年》:“庚寅, 卫侯 速 卒,取 汶阳 田。” 杜预 注:“ 晋 使 齐 还 鲁 。” 清 钱谦益 《费县道中》诗之一:“驱车入 鲁 弔遗黎,宗国相传事可悲……唯有 汶阳 田下水,至今流恨遶 鳬 龟 。”
(2).《论语·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为 费 宰。 閔子騫 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 汶 上矣。’”后以“汶阳田”为归隐的典故。 汶 阳, 汶 上。 唐 韩翃 《送高别驾归汴州》诗:“久客未知何计是,参差去借 汶阳 田。”参见“ 汶上 ”。
(2).《论语·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为 费 宰。 閔子騫 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 汶 上矣。’”后以“汶阳田”为归隐的典故。 汶 阳, 汶 上。 唐 韩翃 《送高别驾归汴州》诗:“久客未知何计是,参差去借 汶阳 田。”参见“ 汶上 ”。
《漢語大詞典》:汶上
汶水 之北。泛指 春秋 、 战国 时期 齐国 之地。《论语·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为 费 宰。 閔子騫 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 汶 上矣。’” 何晏 集解:“去之 汶水 上,欲北如 齐 。” 杨伯峻 注:“ 桂馥 《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后人常用为隐居的典故。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营宅滨 洛 ,困於嚣尘;思乐 汶 上,发於寤寐。” 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诗:“ 汶 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臣心係北辰,身縻东土。永怀故事,难求 汶 上之图;独运清尘,方嘆《周南》之滞。”
分類:齐国
《漢語大詞典》:六族
(1).指 西周 初, 周 王分给 鲁国 的 殷 民六族。《左传·定公四年》:“ 殷 民之六族: 条氏 、 徐氏 、 萧氏 、 索氏 、 长勺氏 、 尾勺氏 ,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 周公 ,用即命于 周 ,是使之职事于 鲁 ,以昭 周公 之明德。”
(2).指 春秋 时 晋国 之六卿。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氏族·晋六族》:“ 晋 六族又曰六卿: 赵 、 范 、 知 、 中行 、 魏 、 韩 。”
(3).指六亲。《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意寤,由是 仁杰 六族皆免。”
(2).指 春秋 时 晋国 之六卿。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氏族·晋六族》:“ 晋 六族又曰六卿: 赵 、 范 、 知 、 中行 、 魏 、 韩 。”
(3).指六亲。《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意寤,由是 仁杰 六族皆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