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30,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炙鱼
六鱼
陵鱼
鳣鱼
鱼名
凫鱼
高鱼
绯鱼袋
鱼翠
鱼窟
鱼思
鱼亭
鱼畏
鱼嬉
矢鱼
《漢語大詞典》:炙鱼(炙魚)
(1).烧鱼。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专诸 乃去,从 太湖 学炙鱼,三月得其味。”
(2).指烘烤的鱼。南齐书·礼志上:“ 昭皇后 ,茗、粣、炙鱼,皆所嗜也。”
分類:烘烤
《骈字类编》:六鱼(六鱼)
诗鱼丽于罶鰋鲤传鰋鲇也音义毛及前儒皆以鲇释鰋鳢为鲩鳣为鲤唯郭注尔雅是六鱼之名
《漢語大詞典》:陵鱼(陵魚)
(1).古代种族名。吕氏春秋·恃君:“ 非滨 之东, 夷秽 之乡, 大解 、 陵鱼 、 其 、 鹿野 、 摇山 、 扬岛 、 大人 之居,多无君。” 陈奇猷 校释:“‘ 大解 、 陵鱼 ……’当为种族名。 沈 ( 沈祖緜 )所引山海经之‘大蟹’、‘陵鱼’,逸周书之‘大蟹’,《天问》之‘鯪鱼’,《吴都赋》之‘陵鲤’,皆係怪物之称,与此文不相蒙。”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鱼。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袁珂 校注:“楚辞·天问云:‘鯪鱼何所?’ 刘逵 注《吴都赋》引作‘陵鱼曷止’,即人鱼也。”
分類:种族人鱼
《骈字类编》:鳣鱼(鳣鱼)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注臣贤案续汉及谢承书鳣皆作鳝然则鳣鳝古字通也鳣鱼长者不过三尺黄地黑文故都讲云蛇鳣卿大夫之服象也 酉阳杂俎鳣鱼三月上官于孟津
《骈字类编》:鱼名(鱼名)
诗其鱼唯唯疏上二章言鱼名此章言鱼貌今其上下相充也唯唯正是鱼行相随之貌耳
分类:鱼名
《骈字类编》:凫鱼(凫鱼)
陈陶 圣帝击壤歌 凫鱼餍餐啖,荷薛足衣裳。
《漢語大詞典》:高鱼(高魚)
(1).古地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齐 乌餘 以 廩丘 奔 晋 ,袭 衞 羊角 ,取之;逾袭我 高鱼 。” 杨伯峻 注:“ 高鱼 在今 鄆城县 北, 羊角城 东, 鄄城县 东北。”
(2).传说中的鱼名。太平御览卷九四○引 唐 沈如筠 《异物志》:“高鱼与鱒相似。与蜥蜴於水上相合,常以三二月中;有雌而无雄。食其胎杀人。”
《漢語大詞典》:绯鱼袋(緋魚袋)
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 唐 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宋 因之。 唐 韩愈 《董公行状》:“入翰林为学士,三年出入左右,天子以为谨愿,赐緋鱼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右承奉郎、赐緋鱼袋 张宗元 为右宣议郎、直秘阁。”亦省作“ 緋鱼 ”。新唐书·王正雅传:“ 穆宗 时,京邑多盗贼, 正雅 以 万年 令威震豪强,尹 柳公绰 言其能,就赐緋鱼,累擢 汝州 刺史。” 宋 王安石 《梅公神道碑》:“馆之 集贤 ,赐服緋鱼。”
《漢語大詞典》:鱼翠(魚翠)
翡翠鸟的别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禽语·翡翠:“一名鱼翠,即鷸也,大於鷰,羽长寸餘,雄赤为翡,雌縹青为翠,合之色碧,是曰翡翠。”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山语·锦石山:“果騮双脊,鱼翠千窠。”
分類:翡翠翠鸟
《漢語大詞典》:鱼窟(魚窟)
指鱼栖身的洞穴。 唐 鱼玄机 《赋得江边柳》:“根老藏鱼窟,枝低繫客舟。” 金 元好问 《寄女严》诗:“鸛崖鱼窟路间关,旬月无由一往还。” 元 郝经 《仪真馆中暑一百韵》:“雁兵秋滚滚,鱼窟夜遑遑。”
分類:栖身洞穴
《骈字类编》:鱼思(鱼思)
陶潜归园田居诗见鸟恋下
《骈字类编》:鱼亭(鱼亭)
明一统志鱼亭山在徽州府黟县南三十五里每岁西江鱼船至祁门以次泊山之东故名
又鱼亭水源自鱼亭山东流至鱼亭口合吉阳水
《骈字类编》:鱼畏(鱼畏)
本草鳜鱼集解李廷飞延寿书云鳜鬐刺凡十二以应十二月误鲠害人惟橄榄核磨水可解盖鱼畏橄榄故也入
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鸟惊
松网鱼畏沉荷花
《骈字类编》:鱼嬉(鱼嬉)
宋 王希吕 学士院入直赋景物二首 其二 小池倒影弄馀辉,照耀虚檐极出奇。木杪不鸣风力软,闯萍翻藻有鱼嬉。
《漢語大詞典》:矢鱼(矢魚)
(1).谓使渔人陈设渔具,观其捕鱼。春秋·隐公五年:“春,公矢鱼于 棠 。” 杜预 注:“﹝矢鱼﹞陈鱼,以示非礼也。” 孔颖达 疏:“陈鱼者,猎兽之类,谓使捕鱼之人陈设取鱼之备,观其取鱼,以为戏乐,非谓既取得鱼而陈列之也。”后汉书·马融传:“川衡泽虞,矢鱼陈罟。” 李贤 注:“矢亦陈也。” 明 方孝孺 《春秋诸君子赞·臧僖伯》:“在昔 隐公 ,矢鱼於 棠 ,其事虽微,其志已荒。”
(2).射鱼,捕鱼。 唐 陆龟蒙 《渔具》诗序:“编而沉之曰箄,矛而卓之曰矠,棘而中之曰叉,鏃而纶之曰射……噫!矢鱼之具也如此,予既歌之矣;矢民之具也如彼,谁其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