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硬骨鱼(硬骨鱼)  拼音:yìng gǔ yú
鱼类中骨骼大都坚硬,椎骨的主体常为两凹状,鳃多为栉状,鳍有硬刺者,称为「硬骨鱼」。如鲤鱼、鲑鱼等供食用的鱼类多属之。
《国语辞典》:狼鳍鱼(狼鳍鱼)  拼音:láng qí yú
动物名。一种已绝种的原始真骨鱼类。体长约十公分,牙齿呈尖铲形,背鳍位置较靠后。生活于淡水中,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北部,为中生代后期东南亚地区的特有鱼类。
《国语辞典》:咸水鱼(咸水鱼)  拼音:xián shuǐ yú
栖于海水中的鱼类。
《国语辞典》:气泡病(气泡病)  拼音:qì pào bìng
一种鱼类疾病。水中的氧或氮如过于饱和,其过剩的气体便会侵入鱼的口腔黏膜,使血管内产生气泡,致眼球凸出、内出血及腹部膨胀等症状。有时头部、颊部和鳍等处亦会发生气肿,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國語辭典》:腹鳍(腹鰭)  拼音:fù qí
1.鱼类腹部的鳍,左右各一,是转换方向和支持身体平衡的器官。
2.机腹下方与机身纵轴平行的安定面,可增加飞机的方向安定性。
《國語辭典》:孵化  拼音:fū huà
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小动物的过程。
《漢語大詞典》:鲂鮄(魴鮄)
鱼类的一科。也称火鱼、竹麦鱼。体延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部有骨板。胸鳍下部有指状鳍条,在水底能爬行。生活在海中。
《國語辭典》:季节洄游(季節洄游)  拼音:jì jié huí yóu
某些海洋鱼类,每年春夏两季随暖流北游,秋冬两季随寒流南游,这种现象称为「季节洄游」。
《国语辞典》:海鳗(海鳗)  拼音:hǎi mán
动物名。一种鱼类。无鳞,体长圆,似蛇,口大,牙齿锐利,以其他鱼类为食。
《國語辭典》:背鳍(背鰭)  拼音:bèi qí
鱼类背部中央的鳍。也称为「脊鳍」。
《国语辞典》:淡水鱼(淡水鱼)  拼音:dàn shuǐ yú
生长在淡水里的鱼类总称。如草鱼、吴郭鱼等。
《漢語大詞典》:鳅鲚(鰍鮆)
亦作“鰌鮆”。 鳅鱼和鮆鱼。泛指鱼类。宋书·羊希传:“凡是山泽,先常熂爈种养竹木杂果为林芿,及陂湖江海鱼梁鰌鮆场,常加功修作者,听不追夺。”
分類:鱼类
《漢語大詞典》:鳅鮀(鰍鮀)
也称石虎鱼。生活在山涧急流中的小型鱼类。体亚圆筒形,长十馀厘米。口下位,有须四对。腹部平坦,无鳞。
《国语辞典》:趋光性(趋光性)  拼音:qū guāng xìng
植物往光源方向生长,或某些昆虫、鱼类奔向有光之处的习性。也称为「慕光性」。
《國語辭典》:鳃盖(鰓蓋)  拼音:sāi gài
保护鱼类鳃区的薄骨片。为硬骨鱼纲鱼类所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