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却魔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却魔法  二种却魔者
一、修止 息心寂静,魔当自灭。
二、修观 正观现前,魔当自灭。
四魔(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明三魔:一、烦恼,二、五阴,三、生死。大论开四,于上三中,加一天魔:
一、烦恼魔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二、阴魔 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三、死魔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四、他化自在天子魔 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
二类魔
【佛学次第统编】
贤首五教仪云:魔有八万四千,乃至恒沙无尽,今总束之,分为二类:
一、界内魔 有十:
一、精灵  二、恶鬼  三、邪神  四、老仙  五、魔天
六、阴灵  七、生死  八、业障  九、烦恼  十、心念
二、界外魔 亦十:
一、三昧  二、智慧  三、师友  四、化导  五、修谛
六、观缘  七、行度  八、报身  九、依土  十、果位
二种却魔法
【佛学次第统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明二种却魔法: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
一、修止却魔 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著;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惟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
二、修观却魔 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谓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
〔一、修止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著;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唯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二、修观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六种治魔法
【佛学次第统编】
凡治魔障者,或念三皈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又或以念佛治之,贤首五教仪开为六门:
一、觉悟无惑    二、善识诃责    三、止观破除
四、经咒加持    五、永固正念    六、增进功行
以上六门,或渐次用而销,或一时用而灭,或少分用而止,或全分用而破,如是不遭邪虑,发明圆定,方名为善修者矣。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俗语佛源】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如清·谭嗣同《仁学》:「算学盛而愈多难取之题,治理盛而愈多难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然反而观之,向使不进,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进之验,弊者治之效也。」也作「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有时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谓总有压倒胜过对手的一招。如雪克《战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敌人魔高一尺,我就来个道高一丈。」(李明权)
睡魔
【俗语佛源】
睡眠,为佛家所说的「五欲」之一。嗜睡之人怠惰昏昧,不能精进修持,无从出离生死,故称嗜睡怠业为「睡魔」。唐·吕岩《大云寺茶诗》云:「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禅僧喜欢喝茶,便是为了驱除昏沉的睡魔,以利坐禅入定。后亦用以指强烈的不可抗拒的睡意。如宋·陆游《幽居》诗:「衰极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弥无功。」又如冰心《离家的一年》:「他重行卧下,睡魔又走了,翻来覆去,以后不知什么时候睡著。」(李明权)
四法离魔道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二、无恼害心〕,谓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于一切众生常怀悲悯,不起恼害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三、明了诸法〕,谓菩萨以智慧照察于一切法,明了通达,正直无碍,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不生轻慢〕,谓菩萨了达诸法平等,于诸有情,常行不轻之行,而无憍慢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修止却魔
【三藏法数】
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著;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唯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修观却魔
【三藏法数】
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怖魔
【三藏法数】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杀人智慧之命也。比丘既能修道,魔即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亦能转化于他,空我眷属,魔即惊怖,故名怖魔。
魔罗鬼
【三藏法数】
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以能夺行人智慧之命故也。此鬼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一、违情之事,即丑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师子罗刹等类;二、顺情之事,即美色娇声,可爱五尘,及父母等形相之类;三、非违非顺之事,即寻常所见五尘等类。以上三事,或令怖畏,或令爱著,皆能动乱行人之心,而使禅定不得发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为魔弟子事佛
【三藏法数】
经云:何谓魔弟子事佛?佛言:虽受佛戒,心乐邪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恶之报,假名事佛,常与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
不得作魔王
【三藏法数】
谓魔王因中,十善具足,尊敬三宝,孝奉二亲,报生欲界他化自在天,而作魔王。若女人轻慢嫉妒,不顺正行,则不得作魔王也。(魔王即他化自在天王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魔说为真,正法为伪
【三藏法数】
谓末法之时,魔之所说,以为真道;而以佛之正法,反为不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