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魔精进
【佛学大辞典】
(术语)精进行之害正道者。止观八曰:「习魔精进,求名闻故。」
魔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定行之害正道者。如为使役鬼神而修禅定也。止观八曰:「得于魔禅,味于鬼法。」
魔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恶魔之障碍也。又梵语曰魔罗Ma%ra,译曰障,梵汉双举而云魔障。止观辅行五曰:「曾闻有人,自谓成佛,待天不晓,谓为魔障。」大经净影疏上曰:「远障真德,故名为魔。」胜义谛品经说十种之魔障。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四十五种之魔障。
【佛学常见辞汇】
恶魔所作的障碍。
魔乡
【佛学大辞典】
(术语)魔障之乡里。谓娑婆世界也。观经定善义曰:「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馀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涅槃城。」
魔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布施行之害正道者。魔人之布施行也。心有烦恼,为忧恼之布施,如为求三有之果报而为布施。智度论十二曰:「檀有二种:一者魔檀,二者佛檀。若为结使贼所夺,忧恼怖畏,是为魔檀。若有清净布施,无结使贼,无所怖畏,得至佛道,是为佛檀。」止观八曰:「久远劫来为魔所使,起于魔檀,为有报故。」
魔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魔网人之种种邪业也。无量寿经上曰:「坏裂魔网,解诸缠缚。」智度论八曰:「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魔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魔为欲界之第六天主,常妨害人之善事者。魔王惑乱人而作种种之妨害,谓之魔缘。
魔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ra,又作么罗。略云魔。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魔。(参见: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魔罗耶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参见:摩罗耶)
魔罗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称魔道。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魔道。(参见:魔道)
魔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邪鬼天魔之世界也。道如云饿鬼道畜生道,彼等往来之道途也。楞严经六曰:「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止观一曰:「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
【佛学常见辞汇】
魔鬼的道途。楞严经说:「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女,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魔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天魔之系缚也。涅槃经十七曰:「十二部经中,说系著者,名为魔缚。」长阿含经一曰:「尽漏离魔缚,智慧转法轮。」
魔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恶魔之系缚也。杂阿含经六曰:「为魔所缚,不脱魔系。」
摄一切佛顶能摧一切魔三摩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破一切恶魔之一字佛顶轮王三摩地。也一字奇特佛顶经下。
琰魔王
【佛学常见辞汇】
即阎罗王,简称阎王。(参见:阎王)
三种鬼神魔
【佛学次第统编】
鬼神魔有三种:
一、精魅 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识别。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二、堆剔鬼 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剌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或诵戒本,如是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馀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三、魔恼 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
一、作违情事 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
二、作顺情事 则可爱五尘,令人心著。
三、非违非顺事 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魔能现诸形相,恼乱行人,障蔽禅定;若不预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身心恐怖,有妨精进,而道业难成矣。
〔一、精媚鬼〕,谓精神变化厌媚于人也。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之类,说其名字,精媚即散。馀时之来者,类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灭也。
〔二、惕鬼〕(音堆,惕音剔。)惕即恶夜叉。摩诃止观云:拘那含佛末法之时,有一比丘,好恼乱众僧,为众摈出,遂发恶誓,常恼坐禅之人。此鬼亦作种种形貌,或如虫类缘人头面钻刺之状,或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等辈,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兼诵戒律以除却之。彼鬼即便退去,无能恼乱也。(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梵语摩诃,华言大。拘那含,梵语具云拘那含牟尼,华言金寂。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三、魔罗鬼〕,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以能夺行人智慧之命故也。此鬼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一、违情之事,即丑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师子罗刹等类;二、顺情之事,即美色娇声,可爱五尘,及父母等形相之类;三、非违非顺之事,即寻常所见五尘等类。以上三事,或令怖畏,或令爱著,皆能动乱行人之心,而使禅定不得发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