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天魔波旬
【佛学大辞典】
(天名)波旬者,魔王名。(参见:天魔)。四十二章经曰:「佛初成道,天魔波旬以三旬娆乱耳。」
天魔
【佛学大辞典】
(天名)天子魔之略称,四魔之一。第六天之魔王也。其名云波旬,有无量之眷属,常障碍佛道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云魔罗,此译云障,能为修道作障碍也。亦名杀者,常行放逸而自害身故,即第六天主也。名曰波旬,此云恶爱,即释迦佛出世魔王名也。诸佛出世,魔各不同。如迦叶佛时魔名头师,此云恶瞋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三藏法数】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三藏法数】
谓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为魔也。盖此天为欲界之主,见人修道,以为失我眷属,空我宫殿,即兴魔事,恼乱行者,令人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天魔。
五阴魔
【佛学大辞典】
(譬喻)四魔之一。与五蕴魔同。
【佛学常见辞汇】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种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译曰五蕴魔。旧译曰五阴魔或五众魔。
五蕴魔
【佛学大辞典】
(譬喻)四魔之一。旧译曰五众魔,五阴魔。有情各有色受想行识之五蕴,而受种种之障害者。
五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魔)
【佛学次第统编】
骂意经言五魔:一、天,二、罪,三、行,四、恼,五、死。棱严则言五阴魔,但于五阴中,各开十种,共有五十:
一、色阴 有十:
一、出碍  二、内彻  三、离合  四、化佛  五、现土
六、暗见  七、无觉  八、遍观  九、遥闻  十、变形
二、受阴 有十:
一、悲悯  二、狂妄  三、沈忆  四、下劣  五、忧愁
六、喜乐  七、我慢  八、轻清  九、断空  十、爱欲
三、想阴 有十:
一、怪鬼  二、魃鬼  三、魑魅  四、魔蛊  五、疫疠
六、大力  七、神祇  八、妖精  九、灵物  十、天眷
四、行阴 有十:
一、无因  二、圆常  三、二分  四、四边  五、矫乱
六、有相  七、无相  八、俱非  九、断灭  十、涅槃
五、识阴 有十:
一、冥谛  二、慢天  三、自在  四、倒知  五、事火
六、无想  七、长寿  八、魔天  九、趣寂  十、独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心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心魔贼)
【三藏法数】
谓一切我慢之心为魔也。盖心怀贡高,常生憍慢,障蔽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心魔。
心魔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魔者,烦恼魔也。烦恼之恶魔,能贼害世出世之善法,故曰心魔贼。净心诫观上曰:「披戒定铠摧心魔贼。」
四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见智度论五,义林章六本。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 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 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
三、死魔 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
四、天魔 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死魔〕,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馀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佛学次第统编】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曰:「除诸法实相,馀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佛学次第统编】
三魔 烦恼、五阴、生死。
四魔 三魔、加天魔。
八魔 四魔、加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之四。
十魔 蕴、乃至菩提法智。
三魔 善知识、三昧、菩提心。
五魔 天、罪、行、恼、死。
五阴魔 色、受、想、行、识。
色阴魔十 出碍、乃至变形。
受阴魔十 悲悯、乃至爱欲。
想阴魔十 怪鬼、乃至天眷。
行阴魔十 无因、乃至涅槃。
识阴魔十 冥谛、乃至独伦。
二类魔 界内、界外。
界内魔十 精灵、乃至心念。
界外魔十 三昧、乃至果位。
【俗语佛源】
「魔」是梵语mara(魔罗)的省音。原来译作「磨」,梁武帝认为「字宜从鬼」,改成「魔」,沿用至今。「魔」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等,亦作「恶魔」。一切扰乱身心、障碍修行的事物,均可称为「魔」或「魔障」。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三是「死魔」,即生死无常的威胁,四是「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名叫「魔波旬」(marapapiyas),意译为「恶障」。据说他经常率领魔众到人间去破坏佛法。释迦牟尼「成道」前夕,曾在菩提树下降伏了魔波旬率领的魔军。《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魔」的描写都源于佛经。后来,用「魔」、「魔鬼」泛指一切恶徒邪术,也引申指神奇之事,如「魔术」等。(李明权)
央仇魔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央掘摩罗)
外魔
【佛学大辞典】
(异类)魔之自外来者。属于四魔中之天魔,天台分之为三种:一惕鬼、二时媚鬼,三魔罗鬼。见止观八下。
死魔
【佛学大辞典】
(异类)四魔之一。人死而害佛道之修行曰魔。
【佛学常见辞汇】
死亡使人在这一生中无法再继续修行佛法,故谓死为魔。四魔之一。
【三藏法数】
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三藏法数】
谓人寿尽命终为魔也。盖业报已毕,舍离现生之处,障蔽修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死魔。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无量门微密持经之异名。
佛魔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陀与恶魔也。梵网经上曰:「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
邪魔
【佛学大辞典】
(异类)恶邪之魔罗也。魔罗为恶鬼神之总称。佛书以妄见为邪魔。言足为正道之障也。起信论曰:「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盂兰盆经曰:「邪魔外道。」
邪魔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邪恶之魔鬼与佛法外之行者也。药师经下曰:「信世间邪魔外道妖之师妄说祸福。」
【佛学常见辞汇】
邪是指左道,就是不明佛法的人;魔是指魔道,就是妨害佛法的人。凡是不明佛法,妨害佛法,以及向心外求法的人,都称为邪魔外道。
【俗语佛源】
语本《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佛教关于「魔」有许多说法,如烦恼魔、阴魔、死魔和天魔等。「魔」能扰乱身心,障碍善念与修行,与「正觉」相反,故称「邪魔「。佛教称佛法以外的宗教、哲学派别为「外道」。传说古印度有九十六外道,其中著名的为六师外道,后因以邪魔外道指妖魔鬼怪。如元·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你将金钱银纸快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过来。」也指异端邪说。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又指歪门邪道。《歧路灯》第七五回:「如今世上许多做假银的,俱是邪魔外道。」(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