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白髯
唐 韦应物 送秦系赴润州 近作新婚镊白髯,长怀旧卷映蓝衫。
唐 白居易 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 紫袍朝士白髯翁,与俗乖疏与道通。
唐 王建 闲居即事 小婢偷红纸,娇儿弄白髯。
唐 许浑 泛五云溪 此溪何处路,遥问白髯翁。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宋 陆游 倚筇 我亦倚筇桑竹下,白髯萧飒满斜晖。
《漢語大詞典》:髯客
多须的客人。 柳亚子 《寄少华甬上即效其体》诗之四:“狂奴故友 刘文叔 ,髯客新交 李药师 。”
分類:客人
《漢語大詞典》:髯须(髯鬚)
见“ 髯鬚 ”。
亦作“ 髯须 ”。亦作“髥鬚”。 1.胡子。 宋 苏轼 《游灵隐寺得来诗》诗:“乔松百丈苍髥鬚,扰扰下笑柳与蒲。”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别集·卢载》:“有友人 王生 谓公曰:‘其应主吉。’公詰其故,曰:‘去髮,其头衔已异矣;不去髯鬚,亦不落之义也。’” 清 王士禛 《故明景帝陵怀古》诗:“残碑灭没牛礪角,石玃横卧苍髥鬚。”
(2).指主簿之职。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外史《檮杌》: 王建 借 蜀 以上封事, 李景 为 眉山 主簿,其制略曰:‘旌其忠藎之心,委以髯须之职。’注云:‘古今注:羊,一名髯须主簿。’”
分類:主簿胡子
《骈字类编》:雪髯
唐 白居易 寒亭留客 冷落若为留客住,冰池霜竹雪髯翁。
《漢語大詞典》:髯奴
亦作“髥奴”。 多须的奴仆。 汉 王褒 《僮约》:“ 资中 男子 王子渊 从 成都 安志里 女子 杨惠 ,买亡夫时户下髯奴 便了 ,决价万五千。” 元 陈琛 《唐圉人调马图》诗:“櫪下髥奴真廝养,眼中元不识驊騮。” 明 汤显祖 吕硕园 《还魂记·诀谒》:“藏身荒圃,寄口髥奴。”
《漢語大詞典》:髭髯
胡须。周书·杨忠传:“ 忠 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 宋 邹浩 《临江仙》词:“闻説度牒朝夕到,并除頷下髭髯。” 清 戴名世 《〈北行日记〉序》:“而陆行当严寒,手足皆僵如痿痺,冰结於髭髯,冷气彻骨。”
分類:胡须
《漢語大詞典》:胡髯(鬍髯)
颊旁及下巴上的胡须。新五代史·杂传十五·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氏 , 彦超 黑色胡髯,号 阎崑崙 。”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二折:“不由我这胡髯乍满頷頦。”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猿五百岁化为玃,玃千岁化为老人,燕千岁生胡髯。”
亦作“ 鬍髥 ”。 胡须。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封禪书》説:‘ 黄帝 升封 泰山 ,於是有龙垂鬍髥下迎 黄帝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述异要》云:五百岁燕生鬍髯。”
《漢語大詞典》:衰髯
因衰老而变白的须髯。 南唐 李中 《渔父》诗之二:“雪鬢衰髯白布袍,笑携赬鲤换村醪。” 宋 陆游 《晚兴》诗之二:“身如病鹤谢樊笼,白尽衰髯脸尚红。”
分類:衰老须髯
《漢語大詞典》:松髯
指松叶。因其针状如髯,故称。 明 刘基 《为祝彦中题山水图》诗:“松髯拂天藤蔓垂,枯根瘦石相因依。”
分類:松叶
《骈字类编》:两髯(两髯)
贡师泰为郭宗道祭酒题韩滉移居图诗见一童下
《國語辭典》:虬髯客(虯髯客)  拼音:qiú rán kè
唐人传奇虬髯客传中的人物,据传即隋末侠士张仲坚。其人髯赤而蜷曲,结识李靖、红拂,欲起事反隋,但因不愿与李世民争夺天下,乃遁入扶馀国,杀其国君,自立为王。
《漢語大詞典》:鬓髯(鬢髯)
须发。魏书·獠传:“所杀之人,美鬢髯者必剥其面皮,笼之於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 宋 孔武仲 《赋码碯笛》诗:“ 弘农 学士九尺长,颊颧山起鬢髯张。”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夫人阁》之三:“五綵縈筒秫稻香,千门结艾鬢髯张。”
分類:须发
《漢語大詞典》:髯戟
谓须髯张开如戟。 元 萨都剌 《终南进士行和李五峰题马麟画锺馗图》:“至今怒气犹未消,髯戟参差努双目。”参见“ 戟髯 ”。
分類:须髯张开
《漢語大詞典》:戟髯
戟形的须髯。 清 曹禾 《顾玉川传》:“深目戟髯,类羽人剑客。”
分類:须髯
《漢語大詞典》:髯胡
胡人多须,故称。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
分類:胡人
《韵府拾遗 盐韵》:短髯
杨基诗不因人远伤离别那得春愁上短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