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9,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华饰
首饰
外饰
增饰
贲饰
饰词
奖饰
装饰
饰辞
饰诈
严饰
润饰
下饰
饰巾
虚饰
《漢語大詞典》:华饰(華飾)
华丽的装饰。六韬·上贤:“六曰为雕文刻鏤、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南史·孔灵符传:“ 灵符 慤实有材干,不存华饰,每所莅官,政绩修理。”金史·卫绍王纪:“ 卫王 长身,美髯鬚,天资俭约,不好华饰。”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然儒者崇实,墨家尚质,故论语墨子,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國語辭典》:首饰(首飾)  拼音:shǒu shì
原指头部的饰物,后泛称女子身上佩戴的装饰品,如别针、臂钏、珠花、指环等。《文选。曹植。洛神赋》:「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儒林外史》第四○回:「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
《漢語大詞典》:外饰(外飾)
谓粉饰外表;虚饰。《易·履》“履道坦坦” 三国 魏 王弼 注:“履道尚谦,不喜处盈,务在至诚,恶夫外饰者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齐整,家人妻子,不免飢寒。” 唐 颜真卿 《让宪部尚书表》:“若受任失守,还朝屡迁,示国无刑,於臣大损;非敢外饰,实披至诚。” 宋 曾巩 《太子右司御沈君墓志铭》:“君为人质朴无外饰,其居乡閭,宽然长者也。”
《漢語大詞典》:增饰(增飾)
增补修饰。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宪度增饰,日曜月明。”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臺卑囿小,无所增饰。” 元 黄溍 《辩证》:“疑《大戴》所记,出於 秦 汉 以后之所增饰。”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彼儒者亲承 孔子 学以授其徒,言亦约耳,乌知后人增饰若是之多也哉。” 何其芳 《试看天地翻覆》:“或者并不是完全忠实地按照客观事物的面貌描写,而是根据人们的幻想去作一些大胆的夸张,增饰,改变。”
分類:增补修饰
《漢語大詞典》:贲饰(賁飾)
装饰;文饰。旧题 汉 伶玄 《赵飞燕外传》:“后姊弟母事 阳华 , 阳华 善賁饰。”《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 齐郡 明僧绍 标志高栖,躭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賁饰。” 明 唐顺之 《答顾东桥少宰书》:“非谓本无可以致誉,而朋友为之賁饰,以私於其好也。”
分類:装饰文饰
《國語辭典》:饰词(飾詞)  拼音:shì cí
1.经过修改美化的文词。汉。王充《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词,为奇伟之观也。」
2.假托言词以掩盖过失。《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大势看来,自是如此。但是上头问下来,这一句话却难以登答,明明像个饰词了。」
《國語辭典》:奖饰(獎飾)  拼音:jiǎng shì
奖勉褒美。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幸推下流,大开奖饰。」
《國語辭典》:装饰(裝飾)  拼音:zhuāng shì
1.修饰、打扮。如:「装饰品」、「装饰门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红楼梦》第四四回:「平儿依言装饰,果见鲜艳异常。」
2.饰品、饰物。如:「他在礼盒的包装上增添许多装饰。」《太平广记。卷四九二。灵应传》:「所乘马异常骏伟,装饰鲜洁,仆御整肃。」
《漢語大詞典》:饰辞(飾辭)
(1).修饰言辞、文辞。庄子·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 汉 王充 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銓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江 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説,强事饰辞:呼徵质为 周 郑 ,谓霍乱为 博陆 。”
(2).托辞掩饰。史记·蒙恬列传:“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
(3).指虚浮不实之辞。汉书·王嘉传:“时冬月未尽二旬,而 相 心疑 云 寃,狱有饰辞。” 颜师古 注:“饰辞,假饰之辞,非其实也。”
《漢語大詞典》:饰诈(飾詐)
谓作假骗人。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宋 苏舜钦 《城南归值大风雪》诗:“世人饰诈我尚笑,今乃復见天公乖。”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金 主喜饰诈,初为宰相,妾媵不过数人……其后逞欲无厌,淫肆蛊惑,不能自制矣。”
分類:作假骗人
《漢語大詞典》:严饰(嚴飾)
装饰美盛;盛饰。 晋 法显 佛国记:“其城门上张大幃幕,事事严饰,王及妇人采女皆住其中。”妙法莲华经·序品:“为供舍利,严饰塔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庙在山之左麓,庙像东面,华宇修整,帝图严饰,轩冕之容穆然。”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崔韬:“见一女子,奇丽严饰,昇厅而上。” 叶圣陶 《倪焕之》三:“他原以为自己沉沦在地狱里,谁知竟有人严饰这个地狱,使它成为天堂。”
《國語辭典》:润饰(潤飾)  拼音:rùn shì
润色修饰。《汉书。卷八九。循吏传。序》:「三人皆儒者,通于世俗,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仆润饰之。」
《國語辭典》:润色(潤色)  拼音:rùn sè
1.修饰文句,以增加文彩。《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东里子产润色之。」《红楼梦》第四二回:「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
2.粉饰点缀。《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箱中韫藏百宝,不下万金,将润色郎君之装。」
《骈字类编》:下饰(下饰)
左传藻率鞞琫注见上饰下
《漢語大詞典》:饰巾(飾巾)
(1).以幅巾裹头。谓不加冠冕。后汉书·赵咨传:“太尉 杨赐 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李贤 注:“饰巾,以幅巾为首饰,不加冠冕。”
(2).谓不冠带,隐居赋闲。 汉 蔡邕 《陈太丘碑》:“大将军 何公 、司徒 袁公 前后招辟……先生( 陈寔 )曰:‘絶望已久,饰巾待期而已。’皆遂不至。”后汉书·陈寔传:“大将军 何进 、司徒 袁隗 遣人敦 寔 ,欲特表以不次之位。 寔 乃谢使者曰:‘ 寔 久絶人事,饰巾待终而已。’”
(3).婉词。指死亡。上古人死时不冠而裹巾。见仪礼·士丧礼。 清 赵翼 《挽唐再可》诗:“方当享大耋,光景日正午。何期遽饰巾,霞飞倏羽化。”
《漢語大詞典》:虚饰(虚飾)
(1).虚假不实;浮夸、粉饰。后汉书·殇帝纪:“閒者郡国或有水灾,妨害秋稼。朝廷惟咎,忧惶悼惧。而郡国欲获丰穰虚饰之誉,遂覆蔽灾害。”北齐书·后主幼主纪论:“玄象告变,传位元子,名号虽殊,政犹己出,迹有虚饰,事非宪典,聪明临下,何易可诬。”《东周列国志》第一○三回:“汝乃造谤,污衊乘舆,为此灭门之事,尚自巧言虚饰,摇惑军心。拿住之时,碎尸万段!”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这过误,在内是因为太要虚饰,在外是因为太依附或利用了先驱。”
(2).犹浮文,浮华。周书·文帝纪下:“﹝ 太祖 ﹞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復古始为心。”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尽管国事如焚,诸事从简,但是今日毕竟是正旦受朝,所以皇家的虚饰派头仍然同往年一样。”
(3).过分褒奖。饰,奖饰。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虚饰宠章,委成御侮,臣知不愜,物谁谓宜?”
(4).犹虚构。 汪辟疆 《唐人小说·〈玄怪录〉叙录》:“小説至 贞元 、 元和 之间,作者云起,情文交互,靡不备具本原,掩其虚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