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革风易俗(革風易俗)
改变风气和习俗。 明 方孝孺 《丙吉》:“ 吉 不能佐其主以仁义使革风易俗,陷斯民於禽兽。”参见“ 移风易俗 ”。
《國語辭典》:移风易俗(移風易俗)  拼音:yí fēng yì sú
转移风气,改良习俗。《孝经。广要道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乐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也作「风移俗变」、「风移俗改」、「风移俗易」、「易俗移风」。
《國語辭典》:变风易俗(變風易俗)  拼音:biàn fēng yì sú
改变旧风俗。《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也作「变风改俗」。
《國語辭典》:败俗伤化(敗俗傷化)  拼音:bài sú shāng huà
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善良教化。《三国志。卷一四。魏书。董昭传》:「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也作「伤风败俗」。
《國語辭典》:百家争鸣(百家爭鳴)  拼音:bǎi jiā zhēng míng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产生大变革,各种不同思想流派、著作学说,相继出现。如九流十家,相互论战,学术上蔚为繁荣,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如:「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漢語大詞典》:迁声(遷聲)
变革声气。指在文坛上创立新风气。 刘师培 文说·耀采:“厥后《选》学盛行,词华聿振, 徐庾 迁声於 河 朔, 燕 许 振采於 关中 ,排偶之文,於斯为盛。”
《漢語大詞典》:棚车鼓笛(棚車鼓笛)
宋真宗 咸平 、 景德 间,天下升平。 洛 中风气,富家每以车载酒食声乐,游于通衢,称做“棚车鼓笛”。参阅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三。
《國語辭典》:始作俑者  拼音:shǐ zuò yǒng zhě
最初制作人俑来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认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实与用真人陪葬无异,所以指责最初发明俑的人,一定会得到报应,绝子绝孙。后世用以比喻首创恶例的人。《镜花缘》第七九回:「当日不知那个始作俑者,忽然用个『托』字,初学不知,往往弄成大病,实实可恨!」
《國語辭典》:染缸  拼音:rǎn gāng
染东西用的缸。今多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影响力的环境或地方。如:「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
《國語辭典》:三风十愆(三風十愆)  拼音:sān fēng shí qiān
三种恶劣风气及其所包含的十种罪过。即巫风、淫风、乱风;恒舞、酣歌、货、色、游、畋、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书经。伊训》:「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宋。苏轼〈骊山〉诗:「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漢語大詞典》:救时厉俗(救時厲俗)
匡救时弊,纠正风气。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 先秦 学者生当乱世,目击民艰,其立论大率以救时厉俗为主。”
《漢語大詞典》:浇异(澆異)
谓淳厚的风气变得浮薄,而与原先不同。后汉书·东夷传论:“东夷通以柔谨为风,异乎三方者也…… 燕 人 卫满 扰杂其风,於是从而浇异焉。”
《國語辭典》:靡然向风(靡然向風)  拼音:mǐ rán xiàng fēng
纷纷学习、追随而成一种风气。南朝梁。陆倕 石阙铭:「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无文之典咸秩,于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唐。韦嗣立 请崇学校疏:「陛下诚能下明制,发德音,广开庠序,大敦学校……则四海之内靡然向风,延项举足,咸知所向。」也作「靡然乡风」、「靡然从风」。
分類:成风风气
《國語辭典》:门不夜关(門不夜關)  拼音:mén bù yè guān
夜晚不必关门防盗贼。比喻社会安宁,盗贼绝迹。参见「夜不闭户」条。《史记。卷一一九。循吏传。子产传》:「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國語辭典》:流风馀俗(流風餘俗)  拼音:liú fēng yú sú
古代流传至今的风尚习俗。宋。王安石 虔州学记:「尧舜三代,从容无为,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馀俗,咏叹之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