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4,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县志
上除
习风
湔衣
方土
种生
君子国
暴尪
破俗
醇酽
浊俗
俗漓
怀砖
沈浊
传统
《國語辭典》:县志(縣志)  拼音:xiàn zhì
记载一县历史、地理、风俗、文物等相关资料的书籍。
《漢語大詞典》:上除
即上巳。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 汉 徐干 《齐都赋》:“青春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於水阳。”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秋祓濯流,春禊浮醴。初吉云献,上除方启。” 唐 崔知贤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影媚元巳,和风上除。”
升迁,升官。 南朝 宋 鲍照 《谢上除启》:“冒乞停止上除。伏愿重许,干秽悚息。”
《漢語大詞典》:习风(習風)
(1).和风。语本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宁调元 《读史感书》诗:“不管习风与阴雨,头颅尚在任吾狂。”
(2).习惯风俗。 郁达夫 《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习风纯朴,政治修明的有托譬耶(Utopia)是现世中外文人在脑里创建之国。”
《漢語大詞典》:湔衣
古代的一种风俗。 唐 张说 《晦日》诗:“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详“ 湔裳 ”。
分類:风俗
《漢語大詞典》:湔裳
旧俗于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以辟灾度厄。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卷一:“﹝农历正月﹞元日至于月晦,民并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为度厄。”注:“今世唯晦日临河解除,妇女或湔裙也。”
《國語辭典》:方土  拼音:fāng tǔ
泛指各地方。《书经。旅獒》汉。孔安国。传:「天下万国无有远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
《國語辭典》:种生(種生)  拼音:zhòng shēng
古代七夕时的一种吉祥物。作法为将豆或小麦等种子浸在水中,使其发芽,再用红蓝色的彩线捆成一束,称为「种生」。有祈求得子得福的寓意。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䌽缕束之,谓之种生。」也称为「种五生」、「五生盆」、「生花盆」。
《國語辭典》:君子国(君子國)  拼音:jūn zǐ guó
1.神话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外东经》:「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2.国名。唐时新罗国的自称。参见「新罗」条。
3.戏曲剧目。隋唐故事戏。为廉锦枫取珠以报唐敖救命之恩的故事。参见「廉锦枫」条。
《漢語大詞典》:暴尪
古代风俗,大旱不雨,则曝晒瘠病者,冀天哀怜之而降雨,谓之“暴尪”。礼记·檀弓下:“岁旱, 穆公 召 县子 而问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 陈澔 集说:“左传注云:尪者,瘠病之人,其面上向,暴之者,冀天哀之而雨也。” 唐 杜甫 《雷》诗:“大旱山岳焦,密云復无雨……暴尪或前闻,鞭巫非稽古。”尪,一本作“ 尩 ”。
《國語辭典》:破俗  拼音:pò sú
去除庸俗习气,提高格调。《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那些妓女们相与孤老多了,却也要几个名士来往,觉得破破俗。」
分類:败坏风俗
《漢語大詞典》:醇酽(醇釅)
(1).酒味浓厚。 宋 苏轼 《蜜酒歌》叙:“ 西蜀 道士 杨世昌 ,善作蜜酒,絶醇釅。” 元 曾瑞 《醉春风·清高》套曲:“玉蛆浮酤,緑醅醇釅。”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三》:“‘雪酒金盘露’,虚得名者也……所以然者,醇釅有餘,而风韵不足故也。”
(2).喻风俗淳厚敦和。 唐 魏徵 《理狱听谏疏》:“诚能使六合之内,举世之人,感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之心而无姦险之虑,则醇釅之俗,復见於兹矣。”
《漢語大詞典》:浊俗(濁俗)
(1).不良的风俗。《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隋 江总 《故侍中沉钦墓志铭》:“君敦淳化,以励浇风,庶涤清流以荡浊俗。”
(2).卑污庸俗。《平山冷燕》第六回:“今浊俗之气冲人欲倒,不敢不避。”
《漢語大詞典》:俗漓
风俗浇薄。 明 宋濂 《贞节堂记》:“奈何世降俗漓,号为士大夫……或遇君父有难,作狐鼠窜去,往往而是。”
分類:风俗浇薄
《漢語大詞典》:怀砖(懷甎)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太傅 李延寔 者, 庄帝 舅也。 永安 年中除 青州 刺史。临去奉辞,帝谓 寔 曰:‘怀甎之俗,世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 齐 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皆怀甎叩首,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家,以甎击之。言其向背速於反掌。”甎,一本作“ 塼 ”。后因以“怀甎”为风俗浇薄之民迎候地方官之典。 宋 王安石 《公闢枉道见过获闻新诗因叙叹仰》诗:“怀甎 大峴 如迎日,供帐 閶门 忆去时。”
《漢語大詞典》:沈浊(沈濁)
亦作“沉浊”。
(1).污浊。多喻指风俗败坏的时世。庄子·天下:“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楚辞·远游》:“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鬱结其谁语。” 郁达夫 《茑萝行》:“我就决定挨着病离开了那空气沉浊的故乡。”
(2).重浊。指声音低沉粗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宋 王安石 《梵天画赞》:“鸡知时语,铃戒沉浊。” 茅盾 《三人行》:“半空中此时来了轧轧的沉浊的机声。”
(3).重浊。浓重浑浊。 南朝 梁武帝 《天象论》:“沉浊之气,下凝为地。”
《國語辭典》:传统(傳統)  拼音:chuán tǒng
世代相传,有传承延续性质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习惯、信仰、思想等。如:「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