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4,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穿针
化生
儋耳
湔裙
凿齿
僻陋
乡风
化俗
泛酒
穷鬼
楚俗
泥牛
善俗
行杯
颓俗
《漢語大詞典》:穿针(穿針,穿鍼)
亦作“ 穿鍼 ”。
(1).将线穿入针孔。 北周 庾信 《对独赋》:“灯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针觉最难。”
(2).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穿七孔针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唐 王勃 《七夕赋》:“海人支石之机,江女穿鍼之阁。” 明 何景明 《七夕》诗:“闺中擣素思关塞,楼上穿针待女牛。”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席散后,我忽忆未效穿针乞巧故事,否则也在黑暗中撮弄她们一下子,增些欢笑。”
《國語辭典》:化生  拼音:huà shēng
1.出生,从一种形体变化而产生新形体。《易经。咸卦。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资治通鉴。卷八二。晋纪四。惠帝元康七年》:「阴阳恃以化生,贤者恃以成德。」
2.佛教四生之一。指无须依托,因业力而出现者,如诸天神及地狱中的受苦者。南朝梁。沈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湿生化生,有想无想,皆藉今日慈悲,咸簉浣濯。」唐。可空图偶书诗五首之四:「證因池上今生愿,的的他生作化生。」
《國語辭典》:化身  拼音:huà shēn
1.佛、菩萨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生命形态;亦指人或事物所转化的种种形象。《西游记》第一七回:「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西游记》第二五回:「却又打我的化身,所以我真身打噤。」
2.抽象观念的具体形象。如:「他经常仗义执言,为民发声,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如有一个上帝,则一定有一个『势力尊者』,要知道上帝同阿修罗都是『势力尊者』的化身。」
3.变换身形。如:「孙悟空拥有七十二种变化的法力,能化身为各种人物。」
《漢語大詞典》:儋耳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2).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 。 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 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 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沈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 东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 ,再变则为 儋耳 矣。”
《國語辭典》:湔裙  拼音:jiān qún
旧俗正月元日至月底,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可以避灾度厄,洗掉晦气。《北史。卷五四。窦泰传》:「遂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度河湔裙,产子必易。』」清。周济〈满庭芳。珍重经年〉词:「年年约,湔裙俊侣,沉醉碧颇黎。」
分類:风俗
《漢語大詞典》:湔裳
旧俗于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以辟灾度厄。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卷一:“﹝农历正月﹞元日至于月晦,民并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为度厄。”注:“今世唯晦日临河解除,妇女或湔裙也。”
《漢語大詞典》:凿齿(鑿齒)
(1).古代传说中的野人。山海经·海外南经:“ 羿 与凿齿战于 寿华 之野。 羿 射杀之,在 昆仑虚 东。 羿 持弓矢,凿齿持盾。” 郭璞 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一说谓兽名。《淮南子·本经训》:“ 尧 乃使 羿 诛凿齿於 畴华 之野。” 高诱 注:“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梁书·文学传下·刘峻:“虽大风立於青丘,凿齿奋於 华 野,比其狼戾,曾何足踰。”
(2).比喻残暴作乱之徒。 汉 扬雄 《长杨赋》:“昔有彊 秦 ,封豕其土,窫窳其民,凿齿之徒相与摩牙而争之。” 唐 李白 《北上行》:“奔鲸夹 黄河 ,凿齿屯 洛阳 。” 王琦 注:“其曰‘凿齿屯 洛阳 ’者,谓 禄山 据 东京 僭号也。” 清 顾炎武 《拟唐人五言八韵·申包胥乞师》:“九县长蛇据,三关凿齿横。”
(3).古代某些民族的一种风俗。 唐 张说 《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髮、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
《國語辭典》:僻陋  拼音:pì lòu
偏远鄙陋。《史记。卷七○。张仪传》:「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
《國語辭典》:乡风(鄉風)  拼音:xiāng fēng
各地固有的风俗。宋。苏轼〈岁暮思归不可得寄子由弟〉诗三首之一:「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分類:乡里风俗
《國語辭典》:化俗  拼音:huà sú
1.教化与风俗。《文选。张衡。西京赋》:「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化俗之本,有与推移。」汉。王符《潜夫论。德化》:「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
2.改善风俗。《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后汉书。卷三五。曹褒传》:「以礼理人,以德化俗。」
《漢語大詞典》:泛酒(汎酒)
亦作“泛酒”。
(1).古代风俗。每逢三月三日,宴饮于环曲的水渠旁,浮酒杯于水上,任其飘流,停则取饮,相与为乐,谓之“汎酒”。 晋 束晳 《三日曲水对》:“昔 周公 城 洛邑 ,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诗云:‘羽觴随波。’”参见“ 流觴曲水 ”。
(2).古人用于重阳或端午宴饮的酒,多以菖蒲或菊花等浸泡,因称“汎酒”。 前蜀 韦庄 《庭前菊》诗:“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 龙山 泛酒来。” 唐 皎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明 杨慎 《渔家傲》词:“摘得金英来泛酒,西山爽气当窗牖,鬢插茱萸歌献寿。” 郭沫若 《蒲剑集·〈蒲剑·龙船·鲤帜〉》:“以菖蒲泛酒(俗间在酒中对以雄黄),不仅要保持身体的清洁,还要争取内心的芬芳。”
《國語辭典》:流觞曲水(流觴曲水)  拼音:liú shāng qū shuǐ
古人依修禊的习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在水边盥洗,藉以驱邪。后来参加者坐在曲折环绕的水流旁,在上游放酒杯,任它顺水流下,停在何处,则由某人取酒杯而饮。晋。王羲之 兰亭诗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國語辭典》:穷鬼(窮鬼)  拼音:qióng guǐ
1.较没有钱的神鬼。唐。韩愈 送穷文:「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
2.骂穷人的刻薄话。
《漢語大詞典》:楚俗
(1). 楚 地的社会风俗。 唐 元稹 《赛神》诗:“ 楚 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 清 李必恒 《谒浮山禹庙次昌黎石鼓韵作歌》:“ 楚 俗纷纷竞淫祀,蛇神牛鬼争媕婀。”
(2).引申亦指 楚 地的自然风土。 唐 元稹 《玉泉道中作》诗:“ 楚 俗物候晚,孟冬纔有霜。”
《國語辭典》:泥牛  拼音:ní niú
泥土所做的牛。古时于立春日造泥牛,举行一定的仪式,以祈求丰收。参见「春牛」条。春祭祀。」
《國語辭典》:泥牛入海  拼音:ní niú rù hǎi
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海中,立刻瓦解。比喻一去不复返。《五灯会元。卷一六。灵岩圆日禅师》:「九年面壁空劳力,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踪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此时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分類:一去不返
《漢語大詞典》:善俗
(1).改良风俗。易·渐:“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孔颖达 疏:“君子求贤,得使居位,化风俗使清善。”宋史·张载传:“﹝ 载 ﹞举进士,为 祁州 司法参军 云巖 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后世作乐,只是做词调,於民俗风化,絶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
(2).良好的风俗。 明 宋濂 《六经论》:“心既不正,则乡閭安得有善俗,国家安得有善治乎?”
《漢語大詞典》:行杯
(1).流觞,流杯。古代风俗,每逢三月上旬巳日,于环曲的水渠边高会,置酒杯于水的上流,杯流行停于谁前,谁便取饮。 南朝 梁元帝 《燕歌行》:“乍见远舟如落叶,復看遥舸似行杯。”
(2).指传杯饮酒。 唐 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王琦 注:“传杯而饮曰行杯。” 明 王世贞 《同省中诸君过徐丈》诗:“紫玉行杯弹《出塞》,红牙催拍按《梁州》。”参见“ 流觴曲水 ”。
《國語辭典》:流觞曲水(流觴曲水)  拼音:liú shāng qū shuǐ
古人依修禊的习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在水边盥洗,藉以驱邪。后来参加者坐在曲折环绕的水流旁,在上游放酒杯,任它顺水流下,停在何处,则由某人取酒杯而饮。晋。王羲之 兰亭诗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漢語大詞典》:颓俗
颓败的风俗。《后汉书·胡广传》:“ 广 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頽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劝仰。”魏书·游明根传:“卿独秉冲操,居今行古,有 魏 以来,首振頽俗。” 明 张居正 《三辞恩命疏》:“贪进之戒,臣先犯之,何以率先百僚,表正頽俗?” 胡韫玉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俎豆奉典型,力与頽俗抗。”
分類:颓败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