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4,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殊俗
悬弧
春盘
风人
大定
送老
探春
真风
方志
异俗
郑卫
易俗
仁声
滴水
画虎
《國語辭典》:殊俗  拼音:shū sú
1.习俗相异。《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2.习俗相异的边远地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王既没,馀威振于殊俗。」
3.异于一般人。《宋书。卷九二。良吏传。江秉之传》:「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
《國語辭典》:悬弧(懸弧)  拼音:xuán hú
古代生男孩则悬弓于门左。见《礼记。内则》。后比喻生男孩或男子的生日。唐。包何 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國語辭典》:春盘(春盤)  拼音:chūn pán
旧时习俗于立春日时做的春饼、生菜,称为「春盘」。宋。苏轼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通俗编。饮食》引《四时宝镜》:「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國語辭典》:风人(風人)  拼音:fēng rén
1.诗人。《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李充传》:「风人司箴,敬贻君子。」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
2.疯人。
《漢語大詞典》:风人体(風人體)
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 清 翟灏 通俗编·识馀:“ 六朝 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 唐 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亦省称“ 风人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则有风人。” 郭绍虞 校释:“‘风人’云者,谓其体从民歌中来。”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其词微而显,得风人之体。”
分類:民歌体裁
《国语辞典》:大定  拼音:dà dìng
1.平定、安定。《书经。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2.古代娶亲的一种风俗。指正式订婚。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或下小定、大定、或相媳妇与不相。」
3.金世宗的年号(西元1161~1189)。
《國語辭典》:送老  拼音:sòng lǎo
1.消遣老来的时日。唐。杜甫 秦州杂诗二○首之一四:「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2.送终,料理老人家的丧事。
《國語辭典》:送终(送終)  拼音:sòng zhōng
1.在父母或亲长临终前服侍于旁。也指办理父母或亲长丧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你娘今日死了,实是囊底无物,送终之具,一无所备。」《儒林外史》第一七回:「这早晚我若死了,就不能看见他在跟前送终!」
2.了结性命,断送毁灭。如:「你这么大意露白钱财,不怕别人把你送终。」
《國語辭典》:探春  拼音:tàn chūn
1.初春时到郊外游玩。五代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探春》:「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2.探望春光。唐。郑谷 巴江诗:「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
3.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贾政之女,庶出,依大排行,行三。为人事理分明,说话又条理,颇受人敬爱。
《漢語大詞典》:真风(真風)
淳朴的风俗。亦指淳朴的风范。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劝一 柳下惠 ,而千万人立真风矣。” 唐 鲍溶 《题吴徵君岩居》诗:“ 尧 泽润天下, 许由 心不知,真风存绵緜,常与达者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陶渊明祠堂记》:“不藉琴以为雅,故无絃亦可;不因酒以为达,故把菊自足。真风所播,直扫 魏 晋 浇习。”
《國語辭典》:方志  拼音:fāng zhì
记载一地的地理环境、气候、产物、史迹跟人文的书。《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也作「地方志」。
《國語辭典》:异俗(異俗)  拼音:yì sú
1.不同的风俗。《荀子。正名》:「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唐。杜甫 戏作俳谐体遣闷诗二首之一:「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
2.不好的习俗。《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3.外族。《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昨自远方侵境,异俗起兵。」
《漢語大詞典》:郑卫(鄭衛)
(1). 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与 卫国 的并称。《楚辞·招魂》:“ 郑 卫 妖玩,来杂陈些。”
(2).指 郑 卫 二国的音乐。 秦 李斯 《上书秦始皇》:“今弃叩缶击瓮而就 郑 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南史·萧惠基传:“自 宋 大明 以来,声伎所尚,多 郑 卫 ,而雅乐正声鲜有好者。” 唐 白居易 《邓鲂张彻落第》诗:“众耳喜 郑 卫 ,琴亦不改声。”
(3).指诗经中 郑国 、 卫国 的民间歌诗。 清 汪熷 《〈长生殿〉序》:“ 郑 卫 岂导淫之作, 楚 骚非变雅之音。”
(4).古称 郑 卫 之俗轻靡淫逸,因以借指风俗浮华淫靡的地方。 清 魏源 《江南吟》之一:“城中奢淫过 郑 卫 ,城外艰苦逾 唐 魏 。”
《国语辞典》:易俗  拼音:yì sú
改变风俗。《文选。潘岳。笙赋》:「彼政有失得,而化以醇薄,乐所以移风于善,亦所以易俗于恶。」
分类:变风风俗
《國語辭典》:仁声(仁聲)  拼音:rén shēng
行仁德的声誉。《文选。扬雄。羽猎赋》:「仁声惠于北狄,武谊动于南邻。」《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未及下车,仁声先洽。」
《國語辭典》:滴水  拼音:dī shuǐ
1.水滴漏下来。如:「水笼头滴水。」唐。李贺〈李夫人歌〉:「玉蟾滴水鸡人唱,露华兰叶参差光。」
2.屋檐。《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高翰林拱手立在厅前滴水下,叫管家请轿,开了门。」
《漢語大詞典》:滴漏
即漏壶。 李準 《大年初一》三:“雪水像滴漏一样一滴一滴地顺着瓦檐向下滴着。”参见“ 漏壶 ”。
分類:滴漏漏壶
《漢語大詞典》:画虎(畫虎)
(1).古代的一种风俗。绘虎于门以御凶息疠。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 神荼 与 鬱垒 昆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閲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 与 鬱垒 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
(2).泛指描绘虎的形象。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包氏 宣州 人,世以画虎名家,而 鼎 最为妙。今子孙犹以画虎为业,而曾不得其髣髴也。”
(3).“画虎类狗”的缩语。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释担受书,废耕学文。画虎既败,学步无成。”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谬知终画虎,微分是醯鸡。” 金 边元鼎 《村舍》诗之二:“学得屠龙无用处,祇如画虎反成羞。” 明 胡应麟 诗薮·国朝下:“学 何 不至,不失雕龙;学 李 不成,终类画虎。”参见“ 画虎类狗 ”。
(4).指绘绣的猛虎图像。 前蜀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诗:“紫袍日照金鹅鬭,红旆风吹画虎狞。”
《國語辭典》:画虎类狗(畫虎類狗)  拼音:huà hǔ lèi gǒu
原本想画老虎,却画得像狗一样。比喻人仿效失真,得到反效果,变得不伦不类。参见「画虎不成反类狗」条。宋。陈骙《文则。卷上。戊》:「彼扬雄《法言》、王通《中说》,模拟此书,未免画虎类狗之讥。」清。李渔《閒情偶寄。卷四。演习部。变调第二。变旧成新》:「但须点铁成金,勿令画虎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