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龚颍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976)任朗州知州。
颍贽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颍一作颖。宋人。善为文章。太宗时拔萃登科,官至太子中允。
张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太宗端拱初任慈溪令,以廉洁称。邑人号为“张清清”,太宗尝赐诏奖谕。卒,民立庙祀之。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苏滨,字颍叟,号耕堂,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泂弟。生平不详,《泠然斋诗集》中多有兄弟唱和诗。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尧叟弟。太宗端拱二年进士。作《海喻》,人奇其志。历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致仕,卒谥文惠。少好学,曾从种放于终南山。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工诗。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尉,通判潮州。真宗时入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等路转运使。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罢,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见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颜颍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天禧元年(1017)任赵州刺史。
欧阳颍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鄂州知州。大中祥符七年(1014)任歙州知州。大中祥符九年(1016)任岳州知州。天圣四年(1026)任饶州知州。
严颍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天圣三年(1025)任邢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8—1063 【介绍】: 宋单州成武人,字醇之。真宗大中祥符间进士。仁宗明道间为殿中侍御史,谏请焚垂帘仪制,又请仁宗用人博采公论,勿出执政意。西夏攻宋,数任边帅,历知延州兼鄜延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用部将狄青、周美等击败西夏兵,收复失地,并筹划议和。和议成,任枢密副使,旋擢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力主专任狄青击侬智高。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卒谥庄敏。
全宋诗
庞籍(九八八~一○六三),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时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徙福建转运使。景祐三年(一○三六),入为三司户部判官。西夏事起,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历知汝、同二州,陕西都转运使。庆历元年(一○四一)知延州。二年,兼陕西四路缘边都总管、经略招讨使。西夏事定,入为枢密副使。八年,改参知政事。皇祐元年(一○四九)为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后历知郓、并、青、定等州。嘉祐八年卒,年七十六。谥庄敏。事见宋王圭《华阳集》卷四八《庞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三六五
庞籍(九八八——一○六三),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登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第,为黄州司理参军。预修《天圣编敕》,为刑部详覆官,擢群牧判官,殿中侍御史。历知临江军、汝州、同州,为广东、福建、陕西转运使。庆历元年,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俄兼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累拜参知政事、枢密使。皇祐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罢知郓州,加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并州、青州。嘉祐中,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八年卒,年七十六,谥庄敏。所著文五十卷。见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司马文正集》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嵇颍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景祐三年(1036)任判尚书刑部。庆历五年(1045)任在京纠察刑狱。庆历五年(1045)任判尚书礼部。
孙仲颍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皇祐三年(1051)任河北路提点刑狱公事,12月降知邓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12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复举制科。初为商州军事推官。神宗熙宁间,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应天府签书判官等职。元丰中,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劾新党蔡确、章惇等。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中,落职知汝州,又责雷州安置。徽宗崇宁中,再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后复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
全宋诗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为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谥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为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轼弟。有词见《栾城遗言》。
全宋文·卷二○三七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洵子,轼弟。嘉祐二年进士,六年又举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未赴任。英宗治平二年出任大名府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三年出为陈州教授,六年改齐州掌书记,九年签书南京判官。元丰二年受兄乌台诗案连累,贬监筠州盐酒税。七年移绩溪令。八年神宗病逝,被召还朝,擢右司谏。元祐元年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其后相继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绍圣元年哲宗亲政后,落职知汝州,贬居筠州、雷州、循州。哲宗崩,徽宗立,遇赦北归,闲居颍昌。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龙川略志》、《龙川别志》、《老子解》、《栾城集》,皆传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1085 【介绍】: 即宋神宗。英宗长子。英宗即位,封颍王。治平三年,立为太子。四年,即位。熙宁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后命王韶、章惇开边,设熙河路,拓梅山地区。元丰时,改革官制。屡遣将进攻西夏,灵州、永乐城之战,皆大败,遂采守势。在位十九年。
全宋诗
宋神宗(一○四八~一○八五),名顼,英宗长子。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封淮阳郡王。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进封颍王。三年,立为皇太子。熙宁元年(一○六八)即位。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以图富国强兵。但在变法中动摇不定,终败。四至六年,命王韶开拓熙、洮等五州,设熙河路,史称熙河开边。五年,章惇开拓梅山地区,史称梅山之役。八年,与辽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元丰三年(一○八○)至五年,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屡遣将进攻西夏,灵州、永乐城之役,皆败。八年,卒,年三十八,葬于永裕陵。庙号神宗,纪元二:熙宁、元丰。事见《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本纪》。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七
宋神宗赵顼(一○四八——一○八五),英宗长子。庆历八年生,初名仲针,嘉祐八年封淮阳郡王,改今名。治平元年六月进封颍王。三年十二月,立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帝位。遂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熙宁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革弊图新,于是有熙、丰新法。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诸法既立,又整饬吏治,以助新法施行。四至六年,令王韶开拓熙、洮五州,设熙河路;五年,以章惇开拓梅山地区;八年,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于辽。元丰三年至五年,又改革官制,制定寄禄格,改正官名,遂使官称与实职相符;又改革铨选制度,颁三省、枢密、六曹条制。后欲取灵夏、灭西羌,遂有灵州与永乐城之败。元丰八年三月卒,年三十八。在位十九年,年号二:熙宁、元丰。据《玉海》卷二八,有御集二百卷,以文辞、政事、边防三门为目。事迹见《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颖达。宋饶州德兴人。为太学生。钦宗靖康初率同舍生陈东、刘铨等六十余人伏阙上书,请复用李纲。后入张浚幕下,奏补惠州文学。累迁知清流县,以丁忧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