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群众(群眾)  拼音:qún zhòng
泛指社会上一般人。《荀子。劝学》:「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史记。卷二三。礼书》:「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
《國語辭典》:宣言  拼音:xuān yán
1.逢人公开声明。《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2.发表意见。《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政府、政党或其他团体把对某事件的主张,用文书对外的宣示。如:「独立宣言」。
《國語辭典》:主席  拼音:zhǔ xí
1.主持会议并维持会场秩序的人。如:「主席掌控得当,会议方能顺利进行。」
2.委员制的党政机关组织,称其领袖为「主席」。如:「国民政府主席」、「执政党主席」、「省政府主席」。
3.主人所坐的位次。《初刻拍案惊奇》卷九:「筵席完备,待拜住以子侄之礼,送他侧首坐下,自己坐了主席。」
《漢語大詞典》:倒地
抗 日 战争时期,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按原价赎回过去贱卖给地主的土地。 方升普 《红偃师》:“上面说, 巩县 琉璃庙沟 等地,正进行‘倒地’斗争,把凡是过去荒年贱价卖出去的土地,一律按原价赎回。于是,我们也立刻行动,一个声势浩大的‘倒地’运动,便在偃师南部山区开展起来。”
《國語辭典》:三反  拼音:sān fǎn
1.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肃直谅多闻。」南朝宋。裴松之。注:「刘寔以为肃方于事上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荣贵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此三反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脩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2.三次反叛。《晋书。卷八四。列传。刘牢之》:「而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
3.三次往返。《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
4.天子亲耕时,锄土三次称为「三反」。汉。班固《白虎通。卷四。耕桑》:「天子耕东田,而三反之。」
《國語辭典》:乌纱帽(烏紗帽)  拼音:wū shā mào
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原为便帽,明代始定为官帽,亦指官职。《明史。卷六七。舆服志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也称为「纱帽」、「乌纱」。
《國語辭典》:会长(會長)  拼音:huì zhǎng
团体或组织的领导人或负责人。
《漢語大詞典》:主领(主領)
(1).主管领导。《汉书·礼乐志二》:“僕射二人主领诸乐人。” 唐 白居易 《和钱华州题少华清光绝句》:“高情雅韵三峯寺,主领清光管白云。”
(2).带头的人。 唐 李肇 唐国史补下卷:“有蕃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禁珍异。”
《漢語大詞典》:司库(司庫)
(1).官名。《周官·夏官》有司甲, 魏 以后有库部。 唐 初亦设库部,后曾改为司库,属兵部,掌兵器卤簿等。参阅通典·职官五
(2).官名。 元 置司库,属户部,掌财宝。 清 户部、王府亦分别置司库。参阅《清通典·职官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府官员制度
(3).团体的领导机构中主管财务的人。《人民日报》1972.9.14:“出席闭幕式的还有……亚兵联盟名誉司库。”
《國語辭典》:连长(連長)  拼音:lián zhǎng
军队编制中领导一连官兵的军官。
《國語辭典》:内参(內參)  拼音:nèi cān
1.太监。《北齐书。卷八。幼主帝纪》:「亲率内参临拒,或实弯弓射人。」《资治通鉴。卷一七○。陈纪四。宣帝太建三年》:「太后怒,遣使就内省以弓弦绞杀子琮,使内参以库车载尸归其家。」
2.只供一部分特定人员阅读的资料。如:「此为单位内参,非全部人员可以随意调阅。」
《國語辭典》:社长(社長)  拼音:shè zhǎng
1.社,古代行政区域。社长称一社之长,即今村长。唐。顾况 田家诗:「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
2.社团的领导人。《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彀,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
3.凡机关团体以社为名,其领导人多称为「社长」。如报社社长、杂志社社长等。
《國語辭典》:权力(權力)  拼音:quán lì
具有控制、指挥等影响的力量。《汉书。卷九二。游侠传。万章传》:「与中书令石显相善,亦得显权力,门车常接毂。」《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又想他们的权力,虽然够用,只不知昨晚所说的话,究竟是真是假。」
《國語辭典》:监事(監事)  拼音:jiān shì
在团体中负责监督工作的人。如:「他在工会担任监事的职务。」
《漢語大詞典》:伾文
指 唐顺宗 时领导政治改革的 王叔文 及其同党 王伾 。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 伾 文 未揃 崖州 炽,虽得赦宥恒愁猜。”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韩愈 ﹞又有《永贞行》以快 伾 文 之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