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协句(協句)
即协韵。音韵学用语。 清 钱大昕 《音韵问答》:“ 沉重 作《毛诗音》,于今韵有不合者,谓之协句,如《燕燕》首章:‘远送于野’,云:‘协句宜音时预反’……协句亦谓之协韵。”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协句即古音也,自 陆德明 剏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説,於 沈 ( 沉重 )所云协句者,皆如字读。”参见“ 协韵 ”。
《國語辭典》:协韵(協韻)  拼音:xié yùn
1.符合韵律。诗词歌赋中,于相当的句末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相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称为「协韵」。《红楼梦》第四○回:「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协韵,错了的罚一杯。」
2.今韵与古韵不同,以今音读古韵,多不能谐。北周沈重作《毛诗音义》,创协韵之说,随意将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至明末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加以反驳,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今韵不协,正是语音演变的證据,不能任意随文改读。应求古韵,以證其和谐。
《國語辭典》:阴调(陰調)  拼音:yīn diào
1.阴平、阴上、阴去、阴入的总称。古代的四声:因受声母清浊不同的影响,到后来分化为阴阳两类。清声母的字为阴调,浊声母的字为阳调。
2.一种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腔调。在西北地区的秦腔、碗碗腔、陇东道情等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广泛使用。用以表现悲愤、哀伤的情感。
《國語辭典》:阴韵(陰韻)  拼音:yīn yùn
1.称元代阴时夫所订的韵部。宋以前韵书皆沿袭切韵,分二百六部。平水人刘渊重刊礼韵略,归并为一百七韵,元时阴时夫兄弟作《韵府群玉》,始并为一百六韵。
2.声韵学上指无鼻音韵尾的韵母。参见「阴声韵」条。
《國語辭典》:重唇音(重脣音)  拼音:zhòng chún yīn
音韵学上指闭合两唇以节制声气经过所发之音。如帮、滂、并、明等。
《國語辭典》:阳韵(陽韻)  拼音:yáng yùn
声韵学家称带有鼻声韵尾m、n、ng的韵母。如中古韵书中的东、冬、真、文、侵、谈等韵。也称为「阳声韵」。
《國語辭典》:半舌音  拼音:bàn shé yīn
指舌尖边音。三十六字母中的「来」母字,即属「半舌音」。
《漢語大詞典》:傍纽(傍紐)
古代音韵学术语。与“正纽”相对。谓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而声调不一的字。 唐 神珙 《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傍纽者,皆是双声。正在一纽之中,傍出四声之外,傍、正之目,自此而分清浊也。”参见“ 正纽 ”。
《漢語大詞典》:正纽(正紐)
(1).指四声相承的同声母字。如壬、衽、任、入。见 唐 神珙 《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
(2).谓格律诗八病之一。如壬、衽、任、入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字。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卷一。
《國語辭典》:撮口呼  拼音:cuō kǒu hū
音韵学上的四呼之一。指有介音ㄩ或主要元音为ㄩ之韵母。
《漢語大詞典》:全浊(全濁)
音韵学用语。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并、定、群、邪、禅、从、床等声母均是全浊声母。
《漢語大詞典》:摄音(攝音)
音韵学名词。以一字音为代表,把收音相同的字与此字归为一类,称摄音或摄。分摄之法,肇端于 宋 司马光 切韵指掌图所分之二十图及 宋 郑樵 通志·七音略韵镜之四十三图,但无摄音之名,每类亦无标目之字。 元 刘鉴 《切韵指南》始分十六摄。《康熙字典》卷首所引之《字母切韵要法》则分十二摄。方言不同,师承各异。
《國語辭典》:声纽(聲紐)  拼音:shēng niǔ
声韵学中指声母的旧称。如帮、滂、并、明等。
《國語辭典》:声母(聲母)  拼音:shēng mǔ
1.对韵母而言,指标声的字母。如国语注音符号的ㄅ、ㄆ、ㄇ、ㄈ等。也称为「辅音」、「子音」。
2.形声字的声符,常为形成诸形声字读音之母,故称为「声母」。如仑为伦、沦、崙、纶、轮诸字的声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