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须达多(須達多)
梵语sudatta的音译。意译为“善与”、“善给”、“善授”等。古 印度 拘萨罗国 舍卫城 富商, 波斯匿王 的大臣, 释迦 的有力施主之一,号称 给孤独 。后皈依佛陀。与 祇陀太子 共同施佛精舍,称 祇树给孤独园 。 晋 法显 佛国记:“ 拘萨罗国 舍卫城 ,城内人民希旷,都有二百餘家,即 波斯匿王 所治城也。 大爱道 故精舍处 须达长者 井壁,及 鸯掘魔 得道般泥洹绕身处,后人起塔,皆在此城中。”《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大觉世尊於 舍卫国 祇树给孤之园 ,宣説此经…… 须达 为人慈善,好给济於孤贫,是以因行立名 给孤 。布金买地,修建伽蓝,请佛延僧,是以列名经内。”
《漢語大詞典》:须曼那(須曼那)
梵语的音译,古 印度 花名。其形色俱媚,令见者心悦,故又名“称意花”、“悦意花”。 天竺国 旧俗用此花结环,用以装饰头身。翻译名义集·百花:“须曼那,或云须末那,又云苏摩那。此云善摄意。又云称意华。其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春吐栴檀气,夏吐芬陀利气,秋吐兰气,冬吐须曼那气。”亦省称“ 须曼 ”。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须曼犹开称意花,频婆自结相思果。”
《漢語大詞典》:须陀洹果(須陀洹果)
梵语的音译。意译为“预流”、“入流”。谓预入圣者之流。声闻乘四圣果之一,断除三界中的见惑,即证此果位。《〈百喻经〉序》:“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亦省称“ 须陀洹 ”。 晋 法显 佛国记:“ 瑠璃王 杀 释 种子, 释 种子先尽得须陀洹。”翻译名义集·三乘通号:“须陀洹:即入八圣道之流也。”参见“ 四果 ”。
《國語辭典》:四果  拼音:sì guǒ
佛教修行者入圣道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预流果)、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四者。《中论》卷四:「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證灭,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國語辭典》:歇斯底里  拼音:xiē sī dǐ lǐ
1.病名。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为英语hysteria的音译。此病是由潜意识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心理疾病,经由转化作用表现于身体上,而产生呕吐、吃惊、抽搐、麻木等机能障碍。也译作「歇私的里亚」、「歇斯底理」、「歇斯德里」、「歇斯的里」、「歇斯的里亚」、「协识脱离」。
2.形容情绪激动、举止失常。如:「她惊吓过度,歇斯底里的哭个不停。」
分類:英语音译
《国语辞典》:摩登女郎  拼音:mó dēng nǚ láng
穿著入时而引人注目的女子。摩登为英语modern的音译。如:「在大饭店或机场,总能看见许多打扮时髦的摩登女郎。」
《国语辞典》:摩罗精神(摩罗精神)  拼音:mó luó jīng shén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文艺思想。摩罗是梵文māra的音译,就是恶魔的意思。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叛逆性格、反压迫、专制的人物,积极争取自由、真理,这些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视为恶魔。此一思想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对五四新文学产生了影响。
《国语辞典》:菩提达摩(菩提达摩)  拼音:pú tí dá mó
梵语Bodhidharma的音译。中国禅宗初祖。南印度人种姓不详,出家后倾心于大乘佛法。来华时间有三说:一说南朝宋末;一说梁武帝普通元年;另说大通元年,到达广州,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儿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以二入四行为修行的方法。达摩的事迹,随著禅宗的发展,渐趋神异,并成为中国画家所爱的画题。在通俗侠义小说中,菩提达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创始者。
分类:梵语音译
《国语辞典》:米釐米突  拼音:mǐ lí mǐ tú
毫米。为英语millimeter的音译。等于千分之一公尺。
《国语辞典》:萨克斯风(萨克斯风)  拼音:sà kè sī fēng
乐器名。为英语saxophone的音译。是比利时人阿多非。萨克斯在西元一八○四年左右发明的管乐器。以圆椎形弯曲的金属管制成,管键上有二十或二十个以上的开孔。利用吹气时簧片的振动引起管内空气的振动,配合开孔的开合,可吹出不同的音调。音色丰富而宽广,最早于军乐队中使用,后也广泛引用于爵士及舞曲演奏。如:「他的肺活量很大,很适合吹萨克斯风。」也称为「萨克管」。
《国语辞典》:莎哟娜拉(莎哟娜拉)  拼音:shā yāo nà lā
再见。为日语さようなら的音译。
《国语辞典》:福尔摩沙(福尔摩沙)  拼音:fú ěr mó shā
为葡萄牙语Formosa的音译,为「美丽」之义。十六世纪葡萄牙人航经台湾东部太平洋时,也将台湾称为「福尔摩沙」,形容台湾为「美丽之岛」,此后逐渐成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世界许多地方也有「福尔摩沙」为名的地名。
《国语辞典》:鸠摩罗什(鸠摩罗什)  拼音:jiū mó luó shí
人名。生卒年不详。为梵语kumārajiva的音译,义为童寿。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而鸠摩罗什则生于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亲出家。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秦弘始三年姚兴派人迎入长安,翻译佛典。共译出《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成就,不仅在于系统的介绍般若、中观之学,在翻译上更一改过去滞文格义的现象,辞理圆通,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睿、道融、道生最著,称「什门四圣」。著作不多且多亡佚,有《十喻诗》、《通三世论等传世》。简称为「罗」、「什」。
《国语辞典》:嘉年华会(嘉年华会)  拼音:jiā nián huá huì
嘉年华为英语carnival的音译。天主教及东正教地区在四旬节前三天至七天内,举行以食肉嬉戏、纵酒狂欢、纵情歌舞盛会。也称为「狂欢节」、「谢肉祭」。
《国语辞典》:拍立得摄影(拍立得摄影)  拼音:pāi lì dé shè yǐng
一种即拍即得的摄影技术。拍立得为英语polaroid的音译。美国拍立得公司制造出一种即时显像照相机,拍照后一分钟即可得到照片,不必经过冲洗的手续。故称这种当场拍摄,立即获得相片的摄影法为「拍立得摄影」。常用于一般摄影、登山摄影、刑事摄影、交通事故摄影等。也称为「立即摄影」。
《国语辞典》:三藐三佛陀  拼音:sān miǎo sān fó tuó
佛教用语。为梵语samyaksaṃbuddha的音译。意译为正等正觉者。佛教谓得究竟觉悟的人,即佛陀。《妙法莲华经》卷二:「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也作「三耶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