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鞋底  拼音:xié dǐ
1.鞋子的底面。也作「鞋底子」、「鞋底儿」。
2.宋朝杨亿有盛名,曾因草制为执政者所点窜。杨亿不平,取其稿上改易处以浓墨涂抹,人问其故,答说是他人脚迹。后世行文遇人涂抹,谑称遭鞋底。见宋。温革《隐窟杂志》。
《骈字类编》:鞋钱(鞋钱)
宋史兵志今拟留戍兵二万五千五百七十八人分置江南东路两浙东西路州军防一年满替出军一次依平蛮故事每月别给钱三百岁给鞋钱一千
《国语辞典》:铁鞋(铁鞋)  拼音:tiě xié
喻耐穿无比的鞋。如:「踏破铁鞋无觅处。」
分类:无比
《漢語大詞典》:鞋尖
鞋头。《金瓶梅》第二九回:“要做一双大红素段子白綾平底鞋儿,鞋尖上扣绣鸚鵡摘桃。” 沈从文 《边城》二:“就坐在门口小凳子上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参见“ 鞋头 ”。
分類:鞋头
《漢語大詞典》:鞋头(鞋頭)
(1).鞋尖。鞋的前部。《金瓶梅》第四回:“蹲下身去,且不拾箸,便去他绣花鞋头上祗一捏。”
(2).做鞋的零碎布料。秧歌剧《货郎担》:“满箱的杂货,一样又一样:白布、蓝布、直贡呢、丝缎、鞋头、网面、五色洋线。”
《骈字类编》:鞋穿(鞋穿)
白居易登香炉峰遇雨诗见袜污下
《国语辞典》:锦鞋(锦鞋)  拼音:jǐn xié
以五彩丝线织成的鞋履。流行于魏晋以后,多为贵族妇女所穿著。
《骈字类编》:罗鞋(罗鞋)
唐 张祜 少年乐 锦袋归调箭,罗鞋起拨毬。
《漢語大詞典》:鞋袜(鞋襪)
亦作“ 鞋韈 ”。 鞋子与祙子。亦偏指鞋子。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大父廉俭》:“大父少傅素廉俭……待子弟僕甚严,虽甚暑,未始去背子鞋韈。”《金瓶梅》第七一回:“忽听得窗外有妇人语声甚低,即披衣下牀,靸着鞋袜悄悄启户视之。”红楼梦第二七回:“衣裳是衣裳,鞋袜是鞋袜,丫头老婆一屋子,怎么抱怨这些话?”
《漢語大詞典》:鞋袜
见“ 鞋袜 ”。
《國語辭典》:蒲鞋  拼音:pú xié
一种以蒲心、蒲叶编织而成的鞋子。质地与蒲席相类似,穿起来舒适凉爽,多用于江南地区。也作「蒲鞋」。
《國語辭典》:蒲鞋(蒲鞵)  拼音:pú xié
一种以蒲心、蒲叶编织成的鞋子。质地与蒲席类似,穿著舒适凉爽,多用于江南地区。也作「蒲鞋」。
《國語辭典》:草鞋钱(草鞋錢)  拼音:cǎo xié qián
旧日公人出差,向民间勒索的费用,称为「草鞋钱」。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我劝哥哥饶了你性命,有甚么草鞋钱与我些。」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我过去諕他一諕,吃他几钟酒,讨些草鞋钱儿。」
《漢語大詞典》:鞋山
即 江西 九江 大孤山 的别称。山形似鞋,故称。 明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九江府》:“ 大孤山 在府东南四十里……西面洪涛,一峯独耸。 唐 顾况 云:‘ 大孤山 尽 小孤 出’,盖 彭泽 之 小孤山 与此山相望也。山形似鞋,一名 鞋山 。 明 初 陈友谅 败於 康郎山 ,欲退保 鞋山 ,即此。”参见“ 大孤山 ”。
《漢語大詞典》:大孤山
山名。在 江西省 鄱阳湖 出口处。又名 鞋山 。 唐 顾况 《小孤山》诗:“ 大孤山 远 小孤 出,月照 洞庭 归客船。”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九江府·德化县》:“ 大孤山 在府东南四十里 彭蠡湖 中,与 南康府 分界,西南洪涛,一峯独耸……山形似鞋,一名 鞋山 。”参见“ 大姑 ”。
《國語辭典》:凤头鞋(鳳頭鞋)  拼音:fèng tóu xié
旧时女子所著之鞋,鞋头以凤为饰。
《國語辭典》:破鞋  拼音:pò xié
1.坏了的鞋子。如:「这双破鞋早该丢了。」
2.俗指私娼或比喻男女关系复杂的女人,多含贬义。如:「他涉入三角恋情,反倒羞辱对方为破鞋,实在过分。」
《國語辭典》:鞋帮(鞋幫)  拼音:xié bāng
鞋的侧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