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62,分111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四面
面目
一面
水面
人面
面面
对面
南面
识面
会面
方面
三面
北面
半面
面壁
《國語辭典》:四面  拼音:sì miàn
东、南、西、北四方。也泛指四周围。《礼记。乡饮酒义》:「四面之坐,象四时也。」晋。陶渊明〈挽歌诗〉:「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國語辭典》:面目  拼音:miàn mù
1.容貌、相貌。《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谁知除了眼镜,两眼模糊,反辨不出那人的面目。」
2.面子、体面。《国语。吴语》:「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昨日感卿包容,不然小生面目难施了。」
《國語辭典》:一面  拼音:yī miàn
1.一个完整的部分。如:「独当一面」。《汉书。卷四○。张陈王周传。张良》:「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孽海花》第五回:「庄寿香大刀阔斧,气象万千,将来可以独当一面。」
2.两种动作同时进行时,用「一面」以为副词。《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今一面著人去追他转来,便有下落;一面著人去报他大娘子到来,再作区处。」《老残游记》第六回:「同这北街上的张二秃子,一面吃酒,一面说话。」
3.见面一次。如:「我跟他见过一面。」《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世上如此之人,就是至亲的友,尚且反面无情,何况一饭之恩,一面之识。」
4.另一个角度或另一种面目。如:「今天才知道,外表冷漠的他原来也有仁慈的一面。」
5.单一方面。如:「这只是他的一面之词,还要再仔细求證才好。」《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官人方才说『听不得一面之词』,我想人众则公,明日约同衙门几位朋友大家禀一声,必然听信。」
6.满脸。唐。李白 赠段七娘诗:「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7.表示数量,用于扁平的物品或整片的景物。《红楼梦》第一二回:「说毕,从搭连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屋后横七竖八,几棱窄田埂,远远的一面大塘,塘边都栽满了榆树、桑树。」
《國語辭典》:水面  拼音:shuǐ miàn
水的表面。唐。韩愈〈南山〉诗:「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那西湖里打鱼船,一个一个如小鸭子浮在水面。」也称为「水皮儿」。
《國語辭典》:水面(水麵)  拼音:shuǐ miàn
用水调面,供熟食。古称为汤饼。
《國語辭典》:人面  拼音:rén miàn
1.人的脸面。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自古道:『清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2.人。汉。桓宽《盐铁论。繇役》:「普天之下,惟人面之伦,莫不引领而归其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自实走了一晌,不见一个人面。」
3.人情。《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4.人面兽心的简称。唐。杜甫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诗三首之二:「薄俗防人面,全身学马蹄。」
《國語辭典》:人面兽心(人面獸心)  拼音:rén miàn shòu xīn
形容匈奴文化未开,不懂礼仪。语出《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后用以形容人凶狠残暴,如野兽一般。《晋书。卷七八。孔愉传》:「又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难以义感。」《官场现形记》第一六回:「你当他做了官就换了人,其实这里头的人,人面兽心的多得很哩!」也作「兽心人面」。
《國語辭典》:面面  拼音:miàn miàn
1.各方面。如:「面面俱到」。
2.面对面。如:「面面相觑」。
《國語辭典》:对面(對面)  拼音:duì miàn
1.面对面。即当面。比喻切近。《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红楼梦》第五七回:「方才对面说话你尚走开,这会子如何又来挨我坐著?」
2.相对的一面。《红楼梦》第六三回:「袭人见芳官醉的很,恐闹他唾酒,只得轻轻起来,就将芳官扶在宝玉之侧,由他睡了。自己却在对面榻上倒下。」
3.迎面。《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走了几天,将到卢沟桥,只见对面一个人,骑了骡子来。」
《國語辭典》:南面  拼音:nán miàn
1.南边。如:「一个荷锄老农,远远打南面走来。」
2.古代人君听政之位居北,其面向南,故后指居人君之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论语。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3.南向、南进。《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
《國語辭典》:识面(識面)  拼音:shì miàn
认识、见面。《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原来孔融与太史慈,虽未识面,却晓得他是个英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元普道:『老夫与贤母子在何处识面?实有遗忘,伏乞详示。』」
《國語辭典》:会面(會面)  拼音:huì miàn
见面。《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冉传》:「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老残游记》第一九回:「能查出这个毒药来历,就有意思了。只是我到何处同你会面呢?」也作「会见」。
《國語辭典》:方面  拼音:fāng miàn
1.事物的某一部分。如:「在音乐上,他对声乐方面特别擅长。」
2.方向。《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3.独当一面的职务。后称封疆大吏为「方面」。《东观汉记。卷九。冯异传》:「今专命方面,施行恩德。」
《漢語大詞典》:三面
(1).三个方向,三方面。汉书·张良传:“南有 巴 蜀 之饶,北有 胡 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2).指传统戏剧中的丑角。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
《國語辭典》:北面  拼音:běi miàn
1.北边。《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当下我两个,一个站在北面,一个站在南面,亮了兵器,就交起手来。」
2.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韩非子。有度》:「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之二》:「勉哉脩令德,北面自宠珍。」
3.弟子行敬师之礼。旧日老师的座位是坐北朝南,学生北面受教,以示尊敬。《南史。卷七一。儒林传。沈峻传》:「执经下坐,北面受业。」《聊斋志异。卷一○。恒娘》:「夫人何术?如可授,愿北面为弟子。」
《國語辭典》:半面  拼音:bàn miàn
1.半边脸。《三国演义》第八回:「卓方食,布偷目窃望,见绣帘内一女子往来观觑,微露半面,以目送情。」
2.比喻瞥见一面。《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唐。钱起〈赠李十六〉诗:「半面喜投分,数年钦盛名。」
《國語辭典》:面壁  拼音:miàn bì
1.脸对著墙壁。如:「面壁罚站」、「面壁思过」。
2.不理、不睬、不介意。《晋书。卷七五。王湛传》:「述无所应,面壁而已。」
3.无所事事的样子。
4.本指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对墙壁默坐静修。见《五灯会元。卷一。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后用以比喻造诣纯熟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