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拨鱼儿(拨鱼儿)  拼音:bō yú ér
一种面食。用水将面和稀后,用筷子一块块拨入沸汤内煮食。因形状像鱼,故称为「拨鱼儿」。其制作方法与面疙瘩相似。
《国语辞典》:油鬼  拼音:yóu guǐ
一种油炸的发酵面食。也称为「油条」、「油炸果」。
《国语辞典》:乾绷儿(乾绷儿)  拼音:gān bèng ér
1.非常乾燥,没有一点水分的样子。如:「旱灾时,地乾绷儿地都裂开了。」
2.一种焙焦的面食。如:「路途遥远,这些乾绷儿带著路上吃吧!」
《国语辞典》:虎咬猪(虎咬猪)  拼音:hǔ yǎo zhū
一种将半圆形包子割开,夹进猪肉、酸菜、花生粉等做成的面食。习俗上在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时食用。也称为「割包」、「刈包」。
《国语辞典》:扯面(扯面)  拼音:chě miàn
一种北方面食。将和好的面往返拉长,经多次拉扯后,面团被拉成许多细条,煮熟即可食用。依此法制成的面,韧性高,有嚼劲,口感极佳。也称为「拉面」。
《国语辞典》:捲子  拼音:juǎn zi
1.捲成圆筒状的东西。
2.一种面食。将擀制好的薄面皮,加上油、盐、葱等材料后,包捲蒸熟而成。
《国语辞典》:碱大(碱大)  拼音:jiǎn dà
蒸制面食所调和的碱过多,以致面粉呈黄色,含有涩味,称为「碱大」;反之,所调和的碱过少而致味酸者,称为「碱小」。
《国语辞典》:河捞(河捞)  拼音:hé lāo
一种山西的面食。将和好的面料从架在灶上的河捞床子上挤成条状,直接掉入锅中煮食。床子中间为一圆形柱洞,下有钢片做的漏眼,以杠杆推压活塞,即可将面从漏眼中压出。也称为「河漏」。
《国语辞典》:面摊子(面摊子)  拼音:miàn tān zi
在路边或承租场地贩卖面食的摊位。如:「这家面摊子的老闆,待人很和气。」
《国语辞典》:小笼包(小笼包)  拼音:xiǎo lóng bāo
一种面食点心,似包子而较小,内包肉馅,蒸熟食用。
《国语辞典》:通心面(通心面)  拼音:tōng xīn miàn
一种义大利面食。面条的形状多为中空管状。如:「通心面拌入用碎肉、番茄酱加上洋葱等炒成的馅料,美味得令人想一吃再吃。」
《国语辞典》:嘎渣儿(嘎渣儿)  拼音:gā zhā ér
1.痂。如:「他的伤口好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嘎渣儿。」
2.锅巴。蒸烤面食黏在锅上的部分,或烤黄、烤焦的那层硬皮。如:「他最爱吃那层嘎渣儿。」
分类:锅巴面食
《漢語大詞典》:镮饼(鐶餅)
一种油炸面食。即今馓子。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晋书中有饮食名寒具者,亦无注解处。后于齐民要术《食经》中检得,是今所谓鐶饼。”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寒具:“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麵,入少盐,牵索钮捻成环釧之形,油煎食之。”
《漢語大詞典》:擐饼(擐餅)
一种环钏形的油炸面食。又称环饼、馓子。
《漢語大詞典》:剂子(劑子)
做馒头、饺子等面食时,从和好的大块面上分出来的小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