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馓子(饊子)  拼音:sǎn zi
一种北方点心。用面粉做成一束细丝之后,加以油炸即成。也称为「板搭馓子」。
《国语辞典》:猫耳朵(猫耳朵)  拼音:māo ěr duo
1.一种面食。把面团做成一片片像猫耳朵的形状,再加虾仁等菜料煮成的面食。如:「他爱吃面食,尤其喜爱猫耳朵。」
2.一种饼乾。将面团做成一片片像猫耳朵的形状,再下锅用油炸的饼乾。如:「猫耳朵是小孩子爱吃的零食。」
《國語辭典》:面杖(麵杖)  拼音:miàn zhàng
做面用的工具。长条形,像棍子般。《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说那先生撒帐未完,只见翠莲跳起身来,摸著一条面杖,将先生夹腰两面杖。」
《國語辭典》:油条(油條)  拼音:yóu tiáo
1.一种油炸的发酵面食。《老残游记》第二回:「园子里面顶著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也称为「油鬼」、「油炸果」。
2.形容历练丰富、做事圆滑而老于世故的人。
《國語辭典》:扁食  拼音:biǎn shi
北平方言。指馄饨、水饺、锅贴之类的面食。《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后边计氏一夥主仆,连个馍馍皮、扁食边,梦也不曾梦见。」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皇都品汇》:「孙胡子,扁食包细馅;马思远,糯米滚元宵。」也称为「馄饨」。
分類:方言面食
《國語辭典》:焙粉  拼音:bèi fěn
由碳酸氢钠(小苏打)混合酒石酸和淀粉而成,可用来制面包等面食。也称为「发酵粉」。
《國語辭典》:馉饳(餶飿)  拼音:gǔ duò
一种面制食品。即今之馄饨。《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只见一个男女托个盘儿,口中叫:『卖鹌鹑馉饳儿!』」
分類:面食
《漢語大詞典》:软脂(軟脂)
(1).一种油煠的面食,细条相连或扭成各种花样。俗称馓子。 宋 宇文懋昭 《大金国志·婚姻》:“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一本作“ 软指 ”。
(2).植物油和动物脂肪中所含的白色柔软的物质,是软脂酸和甘油的化合物。用来制造肥皂、蜡烛、甘油等。
《漢語大詞典》:榆面
亦作“ 榆麵 ”。 榆树皮磨成的粉,旧时荒年用以制面食以充饥。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榆:“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麪,水调和香剂,黏滑胜於胶漆。” 清 陈淏子 《花镜·花木类考·榆》:“荒岁,其皮磨为粉可食,亦可和香末作糊。榆麵如胶,用粘瓦石,极有力。”
《漢語大詞典》:玉尖面(玉尖麪)
宋 代宫中的一种面食品。 宋 陶谷 清异录·玉尖面:“ 赵宗儒 在翰林时,闻中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麪,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问其形製,盖人閒出尖馒头也。”
《國語辭典》:油果子  拼音:yóu guǒ zi
一种油炸的面食。《活地狱》第一九回:「我家里开了一个油果子饽饽店,生意很好。」
分類:油炸面食
《漢語大詞典》:无面馎饦(無麪餺飥)
同“无麪馎饦”。犹无米之炊。馎饦,一种面食。
分類:面食
《漢語大詞典》:瓮羹(甕羹)
旧时一种面食。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食店:“﹝市食﹞亦名亡而实存者,如瓮羹,今号齏麺是也。”
分類:面食
《漢語大詞典》:髓饼(髓餅)
一种面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鑪中,令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饼店:“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碢、髓饼、新样、满麻。”
《国语辞典》:赶面杖吹火(赶面杖吹火)  拼音:gǎn miàn zhàng chuī huǒ
(歇后语)一窍不通。赶面杖是做面食用的实心木棒,没有孔窍,无法拿来吹火,通风助燃。比喻人外行或完全不了解状况。如:「你问我电脑,我是赶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你还是去找专家帮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