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大通河  拼音:dà tōng hé
河川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发源于祁连山及大通山间的山谷。东南流经亹源,称为「浩亹河」,至青甘两省交界处,则称为「大通河」。为湟水支流,长达五百零八公里,水流湍急。
《漢語大詞典》:逢留
青海省 贵德县 境内 黄河 的别名。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居延 都尉 贯友 ﹞遂夹 逢留大河 筑城坞,作大航,造 河 桥,欲度兵击 迷唐 。”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此 大河 即 黄河 。 河水 至此有 逢留 之名,在二 榆谷 北。”
《漢語大詞典》:塔尔寺(塔爾寺)
我国著名佛寺之一。藏语“公本”,意为“十万佛像”。在 青海省 湟中县 鲁沙尔 东北。为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 明 嘉靖 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共由 大金瓦寺 、 小金瓦寺 、 小花寺 、 大经堂 等十余个建筑物组成,雄伟壮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语辞典》:哈拉库图(哈拉库图)  拼音:hā lā kù tú
地名。距青海省治一百五十公里,为青海入关第一要隘。
《国语辞典》:巴颜喀喇山(巴颜喀喇山)  拼音:bā yán kā lǎ shān
山脉名。位于青海省,为昆崙山支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麓平缓,南坡多深切峡谷。海拔约四千五百多公尺,是长江、黄河上源的分水岭。长江上游源于山的西麓,黄河上游源于山的东麓。也称为「巴颜喀拉山」、「打虎山」、「大黑山」。
《国语辞典》:大小金瓦寺  拼音:dà xiǎo jīn wǎ sì
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境内的喇嘛庙。占地约三百多亩,分为大金瓦寺与小金瓦寺。里有活佛两百多人,喇嘛三千多人。
《国语辞典》:布喀河  拼音:bù kā hé
河川名。青海省最大河川,发源于阿木尼厄枯山,最后注入青海。也称为「大非川」。
《国语辞典》:当曲河(当曲河)  拼音:dāng qǔ hé
河川名。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源流区多为连片的沼泽和泉群,大致向西北流,与沱沱河相会后,以下称通天河。
《国语辞典》:大黑山  拼音:dà hēi shān
山名。位于青海省境,为昆崙山的支脉。参见「巴颜喀喇山」条。
《国语辞典》:阿尔金山(阿尔金山)  拼音:ā ěr jīn shān
山脉名。在新疆东南部,东端绵延至甘肃、青海两省边界,为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界山。
《国语辞典》:柴达木河(柴达木河)  拼音:chái dá mù hé
河川名。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部,青海西南。源出札逊池,西北流,沿途纳入乌兰乌苏、布隆吉尔等河,汇为达布逊湖。为青海省最大的内陆河。
《国语辞典》:西宁毛(西宁毛)  拼音:xī níng máo
青海省所产的羊毛。集中在西宁后外运,称为「西宁毛」。纤维粗长,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光泽。
《国语辞典》:西宁市(西宁市)  拼音:xī níng shì
城市名。位于湟水南岸,为青海省省会,康藏公路的起点,是全省政治、交通和农业的中心,又为黄河流域进入青康藏高原的门户。西南的塔尔寺,是喇嘛教的圣地之一。
《国语辞典》:青海省  拼音:qīng hǎi shěng
省名。位居大陆西部地区。因省境东北部有中国大陆第一大咸水湖青海而得名。北有祁连山,南有巴颜喀喇山,西为柴达木盆地,面积约六十六万七千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二大省。省会为西宁市。人口稀少,居民多为藏人,亦有汉满蒙回各族居此。大部分地区气候乾燥寒冷,冬长夏短,多风少雨,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简称为「青」。
《漢語大詞典》:伏俟城
古城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青海湖 西岸 布哈河 河口附近。 隋 大业 五年于此置 西海郡 。魏书·吐谷浑传:“ 伏连筹 死,子 夸吕 立,始自号为可汗。居 伏俟城 ,在 青海 西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