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和曲
歌曲中集体谐声合唱的部分。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起源与发展》:“只有在唱和曲时,才大家合唱。”
《國語辭典》:分子  拼音:fēn zǐ
1.数学上指分数中在上面的实数,如1/3中的1。
2.物质中保持原物质的一切化学性质,能够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所组成。
《國語辭典》:普请(普請)  拼音:pǔ qǐng
中国禅宗集结僧众一起劳动,称为「普请」。
《國語辭典》:外界  拼音:wài jiè
1.某个范围以外的空间、环境。如:「他隐居山中,与外界隔绝。」「这个地区与外界的交通全靠一条连外道路维系。」
2.局外。如:「外界人士不明真相,妄加揣测。」「对于他晋升总经理一职,外界议论纷纷。」
《國語辭典》:败类(敗類)  拼音:bài lèi
1.败坏同类,对群体有害。《诗经。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2.团体中品德败坏、堕落的人。如:「为人处世须端正,千万不可沦为社会败类。」汉。扬雄《太玄经。卷三。应三》:「日彊其衰,恶败类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诸公莫怪学生说,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
《漢語大詞典》:公养(公養)
(1).谓古代国君以养贤之礼奉养贤者。《孟子·万章下》:“ 孔子 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於 季桓子 ,见行可之仕也;於 卫灵公 ,际可之仕也;於 卫孝公 ,公养之仕也。” 朱熹 集注:“公养,国君养贤之礼也。”
(2).指集体饲养牲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莱阳县十四区河洛水沐头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制订增产计划的经验》:“一九五四年冬季扩社,自留地和牲口公养等问题还没有解决。”《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闽侯县建民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了耕牛私有私养租用的政策》:“向银行贷款一九二元,买了一头黄牛,归社公有、公养、公用。”
《國語辭典》:社长(社長)  拼音:shè zhǎng
1.社,古代行政区域。社长称一社之长,即今村长。唐。顾况 田家诗:「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
2.社团的领导人。《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彀,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
3.凡机关团体以社为名,其领导人多称为「社长」。如报社社长、杂志社社长等。
《國語辭典》:公费(公費)  拼音:gōng fèi
1.由公家或团体所支付的经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张秀才高中,本县原有公费,赏钱五十贯文,在我库上来领。」也作「官送」。
2.办公的费用。如:「私自挪用公费是不合法的行为。」
《漢語大詞典》:退养
某些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因年老等原因而离开工作岗位,回家休养。例如:退养金。
《國語辭典》:乐队(樂隊)  拼音:yuè duì
指演奏音乐所组成的团队。如军乐队、管乐队、爵士乐队等。
《國語辭典》:代表  拼音:dài biǎo
1.由机关、团体选举出来或受委托及指派以代替众人、团体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
2.替代人选。《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今天大帅本来是要自己出来演说的,因为多说了话怕发喘病,所以特委了这胡道台做代表。」
3.某一地、事、物的象徵物。如:「大使代表国家,所以他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國語辭典》:号子(號子)  拼音:hào zi
以代客买卖證券为业的證券机构,其营业处所可供客户观看股市大盘、交流及委托买卖股票。也称为「證券经纪商」。
《國語辭典》:号筒(號筒)  拼音:hào tǒng
军中传令用的吹管乐器,一般都用喇叭。也称为「长鸣」。
《漢語大詞典》:徵用
1.征召任用。史记·儒林传序:“ 孝惠 、 吕后 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 时颇徵用,然 孝文帝 本好刑名之言。” 张守节 正义:“言 孝文 稍用文学之士居位。”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若有秀异,可特徵用。” 宋 叶适 《〈归愚翁文集〉序》:“﹝ 郑伯英 ﹞既任 秀州 判官,遂以亲辞,终其身二十餘年不復仕,朝庭亦卒不徵用。”参见“ 徵庸 ”。
2.引用。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徵舅氏事,必用 渭阳 ,前辈名公,往往亦然。兹失於识,岂可轻相承耶?审诗文当悟,皆不可徵用也。”
3.国家依法将个人或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收归公用。如:市政府决定,今后征用农田建房要严格控制。
《漢語大詞典》:徵庸
谓被征召任用。《书·舜典》:“ 舜 生三十徵庸。” 孔 传:“言其始见试用。” 蔡沉 集传:“徵,召也。 舜 生三十年, 尧 乃召用。” 明 何景明 《寄赠王子衡》诗:“文彩惊流辈,徵庸忆往年。”
分類:征召
《國語辭典》:小灶  拼音:xiǎo zào
1.小厨房,与公众伙食的大厨房相对。《金瓶梅》第二二回:「不教他上大灶,只教他和玉筲两个,在月娘房里,后边小灶上,专顿茶水。」
2.大陆地区比喻特殊的待遇。如:「他星期天还请教练辅之以小灶。」
《漢語大詞典》:同贺(同賀)
共同庆贺。后集体祝人结婚、寿辰等,多于礼品或礼单上写“某某同贺”。 唐 王建 《和蒋学士新授章服》:“翰林同贺文章出,惊动茫茫下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