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9,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逋隐
草隐
侧隐
假隐
阿隐
柳隐
喜隐
隐色
隐颧
隐戚
隐谜
隐戮
隐进
隐介
隐栝
《漢語大詞典》:逋隐(逋隱)
指隐士。 宋 范仲淹 《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遣怀五首因以缀篇》之三:“勤歌兰珮招逋隐,懒事尘缨逐寀僚。”
分類:隐士
《骈字类编》:草隐(草隐)
宋 秦观 和莘老游龙洞 草隐月崖垂凤尾,风生阴穴带龙腥。
《漢語大詞典》:侧隐(側隱)
隐居。《封神演义》第二四回:“久慕先生大德,侧隐溪巖,特具小聘,供佐明时。”
分類:隐居
《漢語大詞典》:假隐(假隱)
封建时代称以归隐为名,而实为欺世盗名的所谓隐士及其行为。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胡璩 谭宾录·卢藏用:“﹝ 卢藏用 ﹞隐居之日,颇以贞白自衒,往来于 少室 、 终南 二山,时人称为假隐。”新唐书·隐逸传序:“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於道,至号 终南 、 嵩少 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
《漢語大詞典》:阿隐(阿隱)
庇护隐瞒。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土豪大族,阿隐相容。”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序》:“彼岂遂以 董孤 之笔过责余,而谓有所阿隐耶?”
分類:庇护隐瞒
《韵府拾遗 吻韵》:柳隐(柳隐)
后贤志柳隐字休然为汉中太守钟会攻之不能克
《骈字类编》:喜隐(喜隐)
史记滑稽传齐威王之时喜隐注喜好也喜隐谓好隐语
《高级汉语词典》:隐色  拼音:yǐn sè
适于昆虫隐藏逃避其天敌的昆虫颜色的一个类型或浓淡∶昆虫的保护色
《高级汉语词典》:隐颧  拼音:yǐn quán
有着宽阔的头颅和狭窄面部的头骨,从上面观察时看不见颧弓
《漢語大詞典》:隐戚(隱戚)
犹忧戚,哀戚。《后汉书·袁绍传》:“臣所以荡然忘哀,貌无隐戚者,诚以忠孝之节,道不两立。” 李贤 注:“隐,忧也。”
分類:忧戚哀戚
《漢語大詞典》:隐谜(隱謎)
(1).犹隐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丽人亦美目流情,妖言隐谜。” 何垠 注:“谜,隐语也。”参见“ 隐语 ”。
(2).谜语。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二章:“兴味之材料:童话及隐谜等趣味丰富不失教育本旨者。”
分類:谜语隐语
《國語辭典》:隐语(隱語)  拼音:yǐn yǔ
隐射的言词。本义须经猜想推测才能得知。犹今之谜语。《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三国演义》第七一回:「修曰:『此隐语耳。「黄绢」乃颜色之丝也,色傍加丝,是「绝」字。』」
《國語辭典》:隐戮(隱戮)  拼音:yǐn lù
暗中杀戮。《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群谈者言摦诛,腹议者蒙隐戮。」
分類:借故杀戮
《漢語大詞典》:隐进(隱進)
慢行。《楚辞·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隐进兮。低佪夷犹,宿 北姑 兮。” 洪兴祖 补注:“説文:隐,安也。” 姜亮夫 校注:“隐进,谓其进之不易也。” 郭在贻 解诂:“隐乃隐微之隐,言行速甚慢也。”
分類:慢行
《漢語大詞典》:隐介(隱介)
谓隐居的耿介之士。《宋书·隐逸传·王弘之》:“圣明司契,载德惟新,垂鑑仄微,表扬隐介,默语仰风,荒遐顿首。”
分類:隐居
《漢語大詞典》:隐栝(隱栝)
亦作“ 隐括 ”。
(1).用以矫正邪曲的器具。韩非子·难势:“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 奚仲 为车,不能成一轮。” 王先慎 集解:“ 张榜 本、 赵 本‘栝’作‘括’。”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揉曲曰隐,正方曰栝。” 汉 桓宽 盐铁论·大论:“俗非 唐 虞 之时,而世非 许由 之民,而欲废法以治,是犹不用隐括斧斤,欲挠曲枉直也。” 郭沫若 《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木箭必待隐栝而后成为轮矢,人也必须加以人工然后才成为善人。”
(2).引申为标准、规范。 唐 长孙无忌 《进律疏议表》:“撰《律疏》三十卷,笔削已了,实三典之隐括,信百代之準绳。”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下:“虽中庸史官,皆可勉副绳墨,粗就隐括。”
(3).矫正,修正。后汉书·邓训传:“ 训 考量隐括。” 李贤 注引《孙卿子》:“拘木必待隐括蒸揉然后直。”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往者略依 胡母生 条例,多得其正,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 徐彦 疏:“解云,隐谓隐审,括为检括,绳墨犹规矩也。”
(4).审度;查核。后汉书·邓训传:“ 建初 三年,拜 训 謁者,使监领其事。 训 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 李贤 注:“隐审量括之也。”梁书·武帝纪上:“请自今选曹宜精隐括,依旧立簿,使冠履无爽,各实不违。” 宋 王安石 《与孟逸秘校手书》之五:“阁下宜勉数日之劳,躬往隐括而发之,裁其价以予民。”
(5).概括。儒林外史第一回回目:“説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评〈离骚〉底作者》:“但《离骚》里面的话分明被隐括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