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313
典故
49
词典
639
佛典
41
其它
584
共1313,分88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4
25
26
27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讳隐
交隐
恩隐
殊隐
廋隐
韬隐
沦隐
逸隐
隐寓
隐影
隐虑
隐怀
隐憾
隐发
隐词
《漢語大詞典》:
讳隐(諱隱)
回避隐瞒。
《
魏书·杨昱传
》
:“ 灵太后 尝从容谓 昱 曰:‘自薄德化不能感亲姻,在外不称人心,卿有所闻,慎勿讳隐。’”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饶氏妇》
:“妾有过,则对主人显言,虽数十里外田畴出纳为欺亦即日举白,无一讳隐。”
分類:
回避
避隐
隐瞒
《漢語大詞典》:
交隐(交隱)
谓互不了解。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
:“故子以是施诸民,民亦以是应诸子,上下之情交隐矣。”
分類:
不了解
《漢語大詞典》:
恩隐(恩隱)
犹恩私。
《
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
》
:“袭养兼年,恩隐周渥。” 李善 注:“
《
国语
》
注曰:‘隐,私也。’”参见“ 恩私 ”。
《國語辭典》:
恩私
拼音:
ēn sī
1.所宠信的人。《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于是旧故恩私,多受封爵。」
2.宠爱、恩惠。唐。
杜甫
〈
北征
〉诗:「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某暂时归省,必当速来,以图后会。岂敢有负恩私!」
分類:
恩爱
恩惠
宠爱
恩宠
《漢語大詞典》:
殊隐(殊隱)
不同的精微含义。
《
文选·左思〈魏都赋〉
》
:“览大
《
易
》
与
《
春秋
》
,判殊隐而一致。” 张载 注:“
《
春秋
》
推见以至隐,
《
易
》
本隐以之显,所言虽殊,其合德一也。”
分類:
精微
含义
张载
《漢語大詞典》:
廋隐(廋隱)
隐私;隐情。
《
新唐书·郑注传
》
:“ 注 多艺,诡譎阴狡,亿探人廋隐,輙中所欲。” 宋
叶适
《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
:“所至则延问穷民,遮道词牒,皆灼见廋隐,予夺中情。”
分類:
隐私
隐情
《漢語大詞典》:
韬隐(韜隱)
隐藏不露。
《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
:“若用之,当令外自韜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北齐
刘昼
《
新论·韬光
》
:“能韜隐其质,故致全性也。”
分類:
隐藏
不露
《漢語大詞典》:
沦隐(淪隱)
隐遁;埋没。
《明诗纪事戊籤》
卷四引 明 王慎中
《
遵岩集
》
:“沦隐声迹者之所为言,非世人语也。” 清
龚自珍
《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
:“君受劾归,不问世事,恬愉冲夷,沦隐以没。”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
:“粲然为 索虏 ,其沦隐者未能明也。”
分類:
隐遁
埋没
《漢語大詞典》:
逸隐(逸隱)
指避世隐居的高人。 三国 蜀
诸葛亮
《自表后主》
:“提拔逸隐,以进贤良。” 晋
葛洪
《
抱朴子·正郭
》
:“軺车盈街,载奏连车,诚为游侠之徒,未合逸隐之科也。”
《
太平广记
》
卷十八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杨伯丑》
:“ 隋 开皇 初, 文帝 搜访逸隐,闻其有道,徵至京师。”
分類:
避世
隐居
高人
前蜀
《漢語大詞典》:
隐寓(隱寓)
隐含,暗中包含。
《
清史稿·马建忠传
》
:“以泰西各国皆有学文程式之书, 中 文经籍虽皆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儗而揭示之。”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
:“此二者并纪事之书,而难言之理则隐寓焉。” 汪辟疆
《唐人小说·〈三水小牍〉叙》
:“今细绎其书,虽多纪仙灵怪异,而每及义烈,亦復凛凛有生气。是於侈陈灵异之餘,隐寓垂诫之旨。”
分類:
隐寓
隐含
暗中
包含
严复
《漢語大詞典》:
隐影(隱影)
约略,印象模糊。
《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
:“从前已过人间字,隐影思量梦一般。” 蒋礼鸿 通释:“意思是有些印象或痕迹,但很模糊,不清楚。”
分類:
约略
印象
模糊
《漢語大詞典》:
隐虑(隱慮)
潜在的忧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上东兖李道台》
:“地去 沂 镇,且二百餘里,政恐鞭长未足,以资弹压也。日后且多隐虑,而 郯 民目前已汹汹,惶惧如迫汤火。” 苏曼殊
《婆罗海滨遁迹记》
:“嗟我兄弟,谁无隐虑。”
分類:
潜在
忧患
《漢語大詞典》:
隐怀(隱懷)
隐衷,内心的想法。
《东周列国志》
第十二回:“﹝众贼﹞犹恐误杀得罪。谁知一箭射双鵰,正中了 公子朔 的隐怀。”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
第一章:“老父固有隐怀,先生善人,异日或有以奉述於先生之前耳。”
分類:
内心
想法
《漢語大詞典》:
隐憾(隱憾)
内心的遗憾。 清 俞正爕
《
癸巳类稿·名士论驳义
》
:“ 迁 著於篇者,或云书缺有间,或云论其軼事,
《汉高》
一纪,多於
《五帝》
,不能纪远,古人之隐憾,非云优也。”
分類:
内心
遗憾
《漢語大詞典》:
隐发(隱發)
谓揭发隐私。
《
后汉书·锺离意传
》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詆毁。” 李贤 注:“隐,犹私也。”
《
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三年
》
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余谓隐者,人耳目之所不及,帝好以耳目窥其隐而发之。”
分類:
揭发
发隐
隐私
《漢語大詞典》:
隐词(隱詞)
见“ 隐辞 ”。
《漢語大詞典》:
隐辞(隱辭)
亦作“ 隐词 ”。 指含意不明显或深奥难明的词句。 唐
杨于陵
《和权载之离合诗》
:“昼游有嘉话,书法无隐辞。”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
:“幼读 德清 俞氏 书,至
《
古书疑义举例
》
,叹为絶作,以为载籍之中,奥言隐词,解者纷歧,惟约举其例,以治羣书,庶疑文冰释。”
分類:
含意
明显
深奥
词句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