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芜翳(蕪翳)
(1).犹芜没。《宋史·食货志上一》:“ 鄞 之乡东西凡十四,而 钱湖 之水实溉其东之七。吏惰不虔,葑菼芜翳,利失其旧,农人病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 龙潭 ﹞在平芜中而独不为芜翳。”
(2).芜杂隐晦(多指文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 杨子 之言,间多芜翳。” 清 顾炎武 《天津》诗:“何人为史官,直笔扫芜翳。”
《國語辭典》:转弯(轉彎)  拼音:zhuǎn wān
1.转变方向。如:「还好他即时转弯,不然准会撞到那小孩。」、「他是直肠子,说话从不知要转弯。」
2.道路曲折处。《文明小史》第七回:「原来这孔君明住的地方,只离黄家一箭之远,出得巷口,只有一个转弯便到。」
《國語辭典》:转弯(轉彎)  拼音:zhuàn wān
回旋转动。如:「龙捲风不住的转弯,捲起大片尘土。」
《漢語大詞典》:昏微
亦作“昬微”。 隐晦,不明。 清 方苞 《书〈汉书·霍光传〉后》:“﹝古之良史﹞所书一二事,则必具其首尾并所为旁见侧出者而悉著之……后人反是,是以蒙杂、暗昧使治乱、贤姧之迹并昬微而不著也。”
分類:隐晦
《漢語大詞典》:回说(回説,迴説)
(1).隐晦曲折的话。 明 何景明 《蒙正会稿序》:“明正通达,不为回説隐语。”
(2).答覆;回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小的回説老爷没有出来。” 茅盾 《子夜》十三:“我回说是你的意思。”
迴説:委婉曲折的话。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有迴説合意,似若讚解者。”
《國語辭典》:晦涩(晦澀)  拼音:huì sè
诗文、乐曲等含意隐晦不易懂。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韩昌黎诗》:「昌黎诗亦有晦涩俚俗,不可为法者。」
《國語辭典》:曲隐(曲隱)  拼音:qū yǐn
1.曲折隐晦。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徵圣》:「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
2.肢体弯曲隐蔽的部分。《新唐书。卷二二五。逆臣传上。安禄山传》:「及老,愈肥,曲隐常疮。」
《漢語大詞典》:深晦
深奥隐晦,不易理解。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汪遵》:“﹝ 汪遵 ﹞善为絶句诗,而深晦縝密。”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夫辞短意多,或失之深晦;意少辞长,或失之敷衍。”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 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
《漢語大詞典》:曲迂
弯绕。比喻隐晦,不显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六·〈越绝当作越纽〉跋:“嗣是 隋 、 唐 、 宋 《艺文志》, 马 郑 诸家书目,并无作纽字者;况纽字文义曲迂,又甚於絶乎。”
《漢語大詞典》:潜文(潛文)
隐晦的文字。 北魏 高允 《徵士颂》:“移风易俗,理乱解纷;融彼滞义,涣此潜文。”
分類:隐晦文字
《漢語大詞典》:隐略(隱略)
隐晦粗略。 汉 郑玄 《六艺论》:“註宗 毛 为主。 毛 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 章炳麟 《孙诒让传》:“初, 贾公彦 周礼疏多隐略。”
分類:隐晦粗略
《漢語大詞典》:隐暧(隱曖)
(1).指草木浓盛茂密貌。 南朝 宋 谢庄 《游豫章西观洪崖井》诗:“隐曖松霞被,容与涧烟移。” 唐 苏味道 《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诗:“隐曖源花迷近路,参差岭竹扫危坛。”
(2).指文义隐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至於经典隐曖,方册纷纶,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或以音讹,或以文变。”
《漢語大詞典》:晦伏
隐晦不显。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繁露》以下,既杂载后世之制,则其书往往晦伏不扬,此贵耳贱目之失也。”
分類:隐晦不显
《漢語大詞典》:昏浑(昏渾)
犹言一片晦暗。形容烟雾弥漫或事理隐晦等。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昏浑衣裳外,旷絶同曾阴。”云笈七籤卷六六:“此道玄微未可言,世人笑道浊昏浑。”
《漢語大詞典》:幻窅
使隐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李义山 诗‘空闻《子夜》鬼悲歌’,用 晋 时鬼歌《子夜》事也; 李昌谷 诗‘秋坟鬼唱 鲍 家诗’,则以 鲍参军 有《蒿里行》,幻窅其词耳。”
分類:隐晦
《漢語大詞典》:薆昧
暧昧。隐晦不明貌。 清 黄景仁 《杂诗》:“清明杂薆昧,天地赖久留;况彼薄俗见,汶汶何悠悠。”
分類:暧昧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