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1,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遁世
云卧
四皓
避俗
云松
涧壑
沈冥
遁迹
桂丛
遐心
外臣
偕隐
松云
孟光
向平
《國語辭典》:遁世  拼音:dùn shì
逃离人世。指隐居。南朝梁。萧统 陶渊明集序:「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
《國語辭典》:遁世(遯世)  拼音:dùn shì
逃离人世,独自隐居。《易经。乾卦》:「不成乎名,遁世无闷。」《老残游记》第六回:「若真有点济世之才,竟自遁世,岂不辜负天地生才之心吗?」
《漢語大詞典》:云卧(雲卧)
高卧于云雾缭绕之中。谓隐居。 南朝 宋 鲍照 《代升天行》:“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 唐 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诗:“天闕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元 倪瓒 《答徐良夫》诗:“云卧雨声集,庭树颯以秋。”
《國語辭典》:四皓  拼音:sì hào
商山四皓的简称。参见「商山四皓」条。《文选。扬雄。解嘲》:「若夫蔺生收功于章表,四皓采荣于南山。」《文选。班彪。王命论》:「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國語辭典》: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末隐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四人,因避乱世而隐居商山,年皆八十馀岁,须眉皓白,世称为「商山四皓」。简称为「四皓」。
《漢語大詞典》:避俗
(1).避世隐居。 唐 杨凭 《千叶桃花》诗:“若教避俗 秦 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元 卢挚 《渊明归来图》诗:“亡 秦 扶 汉 声隆隆, 渊明 初非避俗翁。”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二回:“这一所住宅,也是个有趣的朋友起在这边避俗的。”
(2).指出家。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我和你避俗以来,光阴迅速,不觉已是一载有餘。”
(3).舍弃旧俗。参见“ 避俗趋新 ”。
《漢語大詞典》:避俗趋新(避俗趨新)
谓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漢語大詞典》:云松(雲松)
(1).高大的松树。 南朝 宋 江智渊 《宣贵妃挽歌》:“云松方靄露,风草已声原。” 唐 韦应物 《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游山水》诗:“阴壑云松埋,阳崖烟花媚。” 元 吴澄 《立春日寓北方赋雪诗》:“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2).白云和松树。古时多为隐居者视作伴侣。 唐 陈子昂 《续唐故中岳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尊师有弟子十人,并仙阶之秀。然鸞姿凤骨,眇爱云松者,惟 潁川 韩法昭 、 河内 司马子微 。” 宋 张辑 《临江仙·望庐山》词:“何须魂梦觅 瀛洲 。云松终可卜,我与 謫仙 儔。” 明 宋濂 《赠刘俊民先辈》诗:“寸禄焉能就,即将巢云松。”
《國語辭典》:涧壑(澗壑)  拼音:jiàn huò
溪涧山谷。宋。陆游〈松骥行〉:「松阅千年弃涧壑,不如杀身扶明堂。」
《漢語大詞典》:沈冥
亦作“沉冥”。
(1).谓幽居匿迹。 汉 扬雄 《法言·问明》:“ 蜀庄 沉冥, 蜀庄 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 李轨 注:“沉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宋书·袁粲传:“席门常掩,三径裁通,虽 扬子 寂寞, 严叟 沉冥,不是过也。” 清 钱谦益 《奉诏削籍南归》诗:“尘世荣枯通与苓, 蜀庄 只合老沉冥。”
(2).指隐居的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阮光禄 在 东山 ,萧然无事,常内足於怀。有人以问 王右军 , 右军 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清 戴名世 《〈左尚子制义〉序》:“余飘泊四方,卖文以糊其口,未有访沉冥而叩寂寞者。”
(3).低沉冥寂。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沉冥消意气,穷饿耗肌肤。”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诗:“老去门徒多谢遣,病来意绪转沉冥。” 王统照 《号声》:“这样悲壮与激沉的声音只宜于黑暗中的远听,不合于在绿荫下与柔静的光色中作愉悦的闻赏?然而我听了也没有极大的憎恶与沮恨的意念,只感到沉冥,低怨的分量比其他的分量多。”
(4).昏暗;幽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蛾:“返至山中,日已沉冥,两足跛踦,步不能咫。”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二:“烟树隔沉冥,苍茫沓难覩。”
(5).犹埋没,沉沦。 唐 皎然 《苕溪草堂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蹈善嗟沉冥,履仁伤堙阨。” 宋 范成大 《次韵庆充避暑水西寺》:“兹游岂易得,未用叹沉冥。”
(6).沉迷。 清 方苞 《书〈儒林传〉后》:“ 汉 之文学虽非古,犹以多诵为通经也;又其变遂滥於词章,终沉冥而不返焉。”
(7).佛教语。犹幽冥。亦指幽冥中人。《楞严经》卷四:“引诸沉冥,出於苦海。” 宋 陆游 《安隐寺修钟楼疏》:“浮翠流丹,倘復还于巨丽;撞昏击晓,实大警于沉冥。”
《國語辭典》:遁迹(遁跡)  拼音:dùn jī
隐避行踪,不为人所知。指隐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
《漢語大詞典》:桂丛(桂叢)
(1).桂树林。多指隐居之地。 明 林云凤 《题申维久蕉隐》诗:“招隐曾闻有桂丛,君今何事隐蕉中。”
(2).指月宫。 唐 李商隐 《和友人戏赠》之一:“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 冯浩 注:“桂丛,指月殿。” 清 洪升 《长生殿·重圆》:“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
《國語辭典》:遐心  拼音:xiá xīn
1.疏远而不亲附的心。《诗经。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2.想要远离尘俗而归隐的心。南朝齐。高帝〈塞客吟〉:「悟樊笼之或累,怅遐心以栖玄。」
《漢語大詞典》:外臣
(1).古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首 ( 荀首 ), 首 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2).犹藩臣。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於边。”《史记·西南夷列传》:“ 南越王 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餘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 宋 陆游 《南唐书·元宗纪》:“三月,遣司空 孙晟 及礼部尚书 王崇质 使 周 ,削去帝号,奉表请为外臣,犹不许。” 清 唐甄 潜书·用贤:“ 犬戎 虽强虣,亦终为 周 之外臣。”
(3).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南齐书·明僧绍传:“ 太祖 谓 庆符 曰:‘卿兄高尚其事,亦 尧 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 唐 任华 《寄李白》诗:“高歌大笑出关去,且向东山为外臣。” 金 元好问 《长寿新居》诗:“诗酒娱中岁,山林有外臣。”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外臣者隐处之臣也。天下乱则贤人隐,故以外臣终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苏州 徐文靖 公, 明 季殉难。二子 昭文 、 贯时 ,俱守父志,不仕。 尤西堂 为 贯时 作传,其言‘少时美好,自称三十六帝外臣’。”
(4).指朝臣。与大内的宦官称内臣相对。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红楼梦第十八回:“此係正殿,外臣未敢擅拟。”参见“ 内臣 ”。
《國語辭典》:内臣(內臣)  拼音:nèi chén
1.国内之臣,亦指属下诸侯。《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晋。杜预。注:「天子内臣,不得外交诸侯,故不言使。」《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2.宫禁亲近之臣。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
3.宦官、太监。《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复至南垣一小门,题曰:『不忠内臣之狱。』」
《漢語大詞典》:偕隐(偕隱)
一起隐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后代诗文中“偕隐”一语,是用 东汉 鲍宣 桓少君 夫妇同归乡里的典故。 清 钱谦益 《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妻宋氏加封宜人制》:“使尔夫幸偕隐之有人,期没齿而无憾。” 郁达夫 《寄内》诗之一:“青山红粉两蹉跎,偕隐名山计若何?”参见“ 鹿车 ”。
《國語辭典》:鹿车(鹿車)  拼音:lù jū
1.鹿拉的车。《南史。卷七九。夷貊传下。东夷传》:「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
2.比喻空间狭小的车。《后汉书。卷二六。赵憙传》:「载以鹿车,身自推之。」
《漢語大詞典》:松云(松雲)
青松白云。指隐居之境。南史·隐逸传上·宗测:“性同鳞羽,爱止山壑,眷恋松云,轻迷人路。” 唐 李白 《赠孟浩然》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分類:白云隐居
《國語辭典》:孟光  拼音:mèng guāng
人名。生卒年不详,字德曜,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东汉贤女,梁鸿的妻子。貌丑而黑,举案齐眉以事夫,夫妇因相敬如宾。见《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梁鸿传》。后比喻贤妻。
《漢語大詞典》:向平
东汉 高士 向长 字 子平 ,隐居不仕,子女婚嫁既毕,遂漫游五岳名山,后不知所终。见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唐 白居易 《闲吟赠亲家翁》:“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 向平 身。” 明 何景明 《东昌公哀词》之三:“ 向平 婚未毕, 卓 宰宦初成。” 清 周亮工 《旅壁步王西樵韵》:“《三都》岂必烦 玄晏 ,五岳无心待 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