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罂车(甖車)
装载陶器的车子。 唐 元稹 《刘颇诗》序:“ 昌平 人 刘颇 ……负气,狭路间病甖车蔽柩,尽碎之,罄囊酬直而去。”
《漢語大詞典》:印纹陶文化(印紋陶文化)
我国东南地区的一种古代文化。以表面拍印几何形花纹的陶器为主要特征,故名。主要分布在 广东 、 台湾 、 福建 、 湖南 、 湖北 、 江西 、 浙江 、 江苏 等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流行于 商 周 时期,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各地区文化的面貌也不相同。
《漢語大詞典》:抟垸(摶垸)
(1).制造陶器。 清 龚自珍 《纵难送曹生》:“天下笵金、摶垸、削楮、揉革、造机,必有伍。”
(2).引申指陶冶、塑造。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在封建思想之下训练抟垸了二千多年的我们,我们的眼睛每人都成了近视。”
《國語辭典》:唐三彩  拼音:táng sān cǎi
一种唐代彩色的釉陶。多为贵族陪葬的明器。造形繁多,三彩俑可为代表。以白、绿、黄三种颜色为主,另加上褐、蓝、黑及少量茄紫色。胎体先素烧,再多次上釉,于窑中低温烘烤,釉药流动互渗,产生丰富多彩的色泽变化。颜色艳丽,简洁高雅,富含西域色彩,和贵族的豪华作风相符。盛行于初唐至开元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渐衰。
《漢語大詞典》:陶墟
传说中 舜 烧制陶器的地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春秋 昭公 七年, 谢息 纳 季孙 之言,以 孟氏 成邑 与 晋 而迁于 桃 。 杜预 曰:‘ 鲁国 卞县 东南,有 桃虚 ,世谓之曰 陶墟 , 舜 所处也。’”
分類:烧制陶器
《漢語大詞典》:窑箄
亦作“窑箄”。 烧陶器时火膛上用以放置泥坯的架子。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陶窑的构造一般都很简单,在地面上挖个坑作火膛,上面设置直径一米左右的窑箄,周围用草拌泥筑成圆顶窑室。陶坯放在箄上,下面燃烧木柴,即可烧成陶器。”
《国语辞典》:钧旋毂转(钧旋毂转)  拼音:jūn xuán gǔ zhuǎn
钧,制陶器时所用的转轮。毂,车轮中心的圆木。钧旋毂转指制陶时旋转转轮。《淮南子。原道》:「钧旋毂转,周而复匝。」后用以喻事物的更改、变迁。
《国语辞典》:白陶罍  拼音:bái táo léi
商代制酒的陶器。形状像壶,表面刻有饰文。
《国语辞典》:绘彩陶(绘彩陶)  拼音:huì cǎi táo
陶器表面以粉彩为饰者。习惯上多指六朝时的墓葬用陶器。
《国语辞典》:玻化  拼音:bō huà
陶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化学变化。黏土在摄氏九百度到一千一百度高温时,会生成富铝红柱石。体积会收缩百分之十六左右,并改变黏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陶质变得坚硬、不透水,而形成红陶、黑陶、白陶、灰陶等不同陶质。
《国语辞典》:粗陶  拼音:cū táo
中国殷商时代所使用的粗糙陶器。材质中混有沙粒,表面没有图案,呈红色。
《国语辞典》:灰陶  拼音:huī táo
新石器时代,出产于华北地区最为普遍的灰色陶器。此乃继彩陶仰韶文化之后出现,商周时期亦大量制造,汉代沿袭,多用为陪葬物。
《国语辞典》:红陶(红陶)  拼音:hóng táo
一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于中国大陆东北、华北地区。质地光滑细致,有彩色花纹,色红,故称为「红陶」。
《国语辞典》:紫砂器  拼音:zǐ shā qì
一种胎质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所制成的无釉细陶器。由于其中含铁量的不同,而呈赤褐色、淡黄色或紫黑等色。为江苏宜兴最著名的陶制品。
《国语辞典》:紫砂陶  拼音:zǐ shā táo
一种含铁量高,胎质细而坚的无釉细陶器。由于含铁量的高低不同,故外观呈赤褐、米黄或紫黑等色。盛产于江苏宜兴,故又称宜兴紫砂陶。
分类:质细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