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9,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党附
附众
附著
附上
附离
附权
豫附
和附
初附
附奏
强附
附试
附赘
托附
托附
《漢語大詞典》:党附(黨附)
(1).结党阿附。后汉书·马融传论:“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貲之躯,终以喜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明史·阉党传·焦芳:“当 刘瑾 时,廷臣党附者甚众。” 林纾 《与姚叔节书》:“近者其徒某某,腾譟於京师,极力排媢 姚氏 ,昌其师説,意可以口舌之力,挠衊正宗,且党附於目録之家,矜其淹博,谓古文之根柢在是也。”
(2).指党徒。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其妻 董氏 諫止之曰:‘ 俊臣 ,国贼也,势不久,一朝事败,党附先遭。’”
《漢語大詞典》:附众(附衆)
使众人归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穰苴 虽 田 氏庶孼,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汉 王符 潜夫论·劝将:“智以折敌,仁以附众。”
分類:众人归附
《国语辞典》:附著  拼音:fù zhuó
依附、黏著。《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迫胁诸小种,附著者稍众,莫须之属不轻得离也。」《老残游记》第一二回:「一面走著,觉得脸上有样物件附著似的。」
《漢語大詞典》:附上
(1).对君上随声附和。 汉 荀悦 申鉴·政体:“以苛为密,以利为公,以割下为能,以附上为忠,此叛国之风也。”
(2).书信用语。附带奉上。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附上稿一篇,可用与否,仍希裁夺。”
《漢語大詞典》:附离(附離)
(1).附着,依附。庄子·骈拇:“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 成玄英 疏:“离,依也。” 宋 叶适 《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胜流者有所激发以厉其节,平进者无所附离而行其志。” 清 沈珩 《〈原诗〉叙》:“诗自 唐 以后迄於 有明 ……偏畸间出,餘子或附离以起,亦不数数称也。”
(2). 突厥 族对卫士的称呼。北史·突厥传:“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新唐书·突厥传上:“卫士曰附离。”
《漢語大詞典》:附权(附權)
依附权贵。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言官例转反诘:“ 赵 初议假王时,意在存 楚 ,偶与 四明 暗合,初非有心附权。”
《國語辭典》:豫附  拼音:yù fù
悦乐而归顺。《史记。卷九七。陆贾传》:「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宋。朱熹〈拜张魏公墓下〉诗:「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
《漢語大詞典》:和附
(1).随声应和。 唐 韩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2).响应归附。新唐书·郭震传:“国家所患,惟 吐蕃 与 默啜 耳;今皆和附,是将大利於中国也。” 宋 陆游 《德勋庙碑》:“巨盗乘间,羣兇和附,公则建翦除安辑之成绩。”
《韵府拾遗 遇韵》:初附
晋书华谭传吴始初附未改其化
《漢語大詞典》:附奏
(1).附带上奏。后汉书·郎顗传:“谨復条便宜四事,附奏於左。”
(2).指奏禀。 宋 梅尧臣 《碧云騢》:“﹝ 马遵 曰:﹞‘请中官奏,臣不敢退。’中官曰:‘只知传宣,不管附奏。’”
《漢語大詞典》:强附
犹言牵强附会。 明 文徵明 《〈陈氏家乘〉叙》:“传其所可知,其不可知者,不敢强附。”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此例既明,而后儒昧於词例,强附古制者,可以息其喙矣。”
分類:牵强附会
《漢語大詞典》:附试(附試)
谓在非本籍参加考试。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因事在他乡而未能归本贯者,皆就转运司附试。只是取人太少,却易为文才。”
《漢語大詞典》:附赘(附贅)
见“ 附赘县疣 ”。
《漢語大詞典》:附赘县疣(附贅縣疣)
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成玄英 疏:“附生之赘肉,县係之小疣。”亦作“ 附赘悬肬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 附赘 ”。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夫《天文》之於《汉》《史》,实附赘之尤甚者也。” 宋 陈师道 《赠关彦长》:“功名如附赘,得失何用顾。”
《漢語大詞典》:托附
1.受托。
2.依附。
《國語辭典》:托附(託附)  拼音:tuō fù
依附别人以提高自己的身分。《旧唐书。卷六二。李大亮传》:「然颇托附权倖,倾心以事张易之、昌宗兄弟,由是深为谠正之士所讥。」
分類:依附受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