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53,分9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渡蚁阴功
扶木之阴三千丈
治狱阴功
华阴学雾
光阴酒消磨
光阴如过鸟
郭璞阴阳决
涸阴冰子
屈淮阴(又作:淮阴欺韩信 淮阴辱)
淮阴侯
槐阴下
槐阴禁苑
驹阴
哭阴山(又作:阴山哭)
山阴修禊帖
典故
渡蚁阴功


《类说》卷四七
《遁斋闲览》:「二宋少,有胡僧曰:『小宋他日当魁天下,大宋亦不在其下。』后十馀年,僧惊谓大宋曰:『公丰神顿异,如能救活数百万命者。』答曰:『贫儒何力及此?』僧曰:『试记之。』宋曰:『堂下比有蚁穴为暴雨所漂,群蚁缭绕穴傍。吾戏编竹桥以渡之。』僧曰:『是也。小宋今岁首捷,公终不出其下。』比唱第,小宋果中魁选。章宪后临朝,谓弟不可先兄,乃以大宋为第一,小宋为第十。
典故
扶木之阴三千丈


《山海经·海经》卷九〈大荒东经·孽摇頵羝山与汤谷扶〉~354~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元·郝懿行云:「扶木当为榑木。」
《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千丈,大二千馀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玄。
典故
于门
 
治狱阴功
  
相关人物
于公
 
于定国
 
于永


《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列传·于定国〉~3046~
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唐·颜师古注:「闾门,里门也。」
典故 
五里仙雾
 
五里公超雾
 
五里无因雾
  
作雾楷
 
公超雾
 
张楷雾
 
华阴学雾

相关人物
张楷


《后汉书》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子)张楷〉~243~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关西人裴优亦能为三里雾,自以不如楷,从学之,楷避不肯见。桓帝即位,优遂行雾作贼,事觉被考,引楷言从学术,楷坐系廷尉诏狱,积二年,恒讽诵经籍,作《尚书注》。后以事无验,见原还家。建和三年,下诏安车备礼聘之,辞以笃疾不行。年七十,终于家。子陵。

简释

五里仙雾:指仙境。唐李益《华阴东泉同张处土诸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故人邑中吏,五里仙雾隔。”

五里雾:指大雾或仙术。宋钱惟演《致斋太一宫》:“楼迷五里雾,坛烛九枝灯。”


例句

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李商隐 圣女祠

五里无因雾,三秋只见河。 李商隐 镜槛

故人邑中吏,五里仙雾隔。 李益 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

典故
光阴酒消磨


《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梓潼岁暮〉
江城无宿雪,风物易为春。酒美消磨日,梅香著莫人。老吟穷景象,多难损精神。渐有还京望,绵州减战尘。
典故
光阴如过鸟


《昭明文选》卷二十九〈诗己·杂诗上·杂诗十首〉~378~
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浮阳映翠林,回飙扇绿竹。雨洒朝兰,轻露栖丛菊。龙蛰暄气凝,天高万物肃。弱条不重结,芳蕤岂再馥。人生瀛海内,忽如鸟过目。川上之叹逝,前脩以自勖。
典故
郭璞阴阳决

相关人物
郭璞


《晋书》卷七十二〈郭璞列传〉~899~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
典故
涸阴冰子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王沈〉~238~
王沈字彦伯,高平人也。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沈浮,为时豪所抑。仕郡文学掾,郁郁不得志,乃作释时论,其辞曰:东野丈人观时以居,隐耕污腴之墟。有冰氏之子者,出自冱寒之谷,过而问涂。丈人曰:「子奚自?」曰:「自涸阴之乡。」「奚适?」曰:「欲适煌煌之堂。」丈人曰:「入煌煌之堂者,必有赫赫之光。今子困于寒而欲求诸热,无得热之方。」冰子瞿然曰:「胡为其然也?」丈人曰:「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挟炭之子。苟非斯人,不如其已。」冰子曰:「吾闻宗庙之器不要华林之木,四门之宾何必冠盖之族。前贤有解韦索而佩朱韨,舍徒担而乘丹毂。由此言之,何恤而无禄!惟先生告我涂之速也。」丈人曰:「呜呼!子闻得之若是,不知时之在彼。吾将释子。夫道有安危,时有险易,才有所应,行有所适。英奇奋于从横之世,贤智显于霸王之初,当厄难则骋权谲以良图,值制作则展儒道以畅摅,是则衮龙出于缊褐,卿相起于匹夫,故有朝贱而夕贵,先卷而后舒。当斯时也,岂计门资之高卑,论势位之轻重乎!今则不然。上圣下明,时隆道宁,群后逸豫,宴安守平。百辟君子,奕世相生,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指秃腐骨,不简蚩儜。多士丰于贵族,爵命不出闺庭。四门穆穆,绮襦是盈,仍叔之子,皆为老成。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肉食继踵于华屋,疏饭袭迹于耨耕。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举高誉者因资而随形。至乃空嚣者以泓噌为雅量,琐慧者以浅利为鎗鎗,脢胎者以无检为弘旷,偻垢者以守意为坚贞,嘲哮者以粗发为高亮,韫蠢者以色厚为笃诚,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者以难入为凝清,拉答者有沈重之誉,嗛闪者得清剿之声,呛啍怯畏于谦让,阘茸勇敢于饕诤。斯皆寒素之死病,荣达之嘉名。凡兹流也,视其用心,察其所安,责人必急,于己恒宽。德无厚而自贵,位未高而自尊,眼罔向而远视,鼻而刺天。忌恶君子,悦媚小人,敖蔑道素,慑吁权门。心以利倾,智以势惛,姻党相扇,毁誉交纷。当局迷于所受,听采惑于所闻。京邑翼翼,群士千亿,奔集势门,求官买职,童仆窥其车乘,阍寺相其服饰,亲客阴参于靖室,疏宾徙倚于门侧。时因接见,矜厉容色,心怀内荏,外诈刚直,谭道义谓之俗生,论政刑以为鄙极。高会曲宴,惟言迁除消息,官无大小,问是谁力。今以子孤寒,怀真抱素,志陵云霄,偶景独步,直顺常道,关津难渡,欲骋韩卢,时无狡兔,众涂圮塞,投足何错!」于是冰子释然乃悟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仆少长于孔颜之门,久处于清寒之路,不谓热势自共遮锢。敬承明诲,服我初素,弹琴咏典,以保年祚。伯成、延陵,高节可慕。丹毂灭族,吕霍哀吟,朝荣夕灭,旦飞暮沈。聃周道师,巢由德林,丰屋蔀家,易著明箴。人薄位尊,积罚难任,三郤尸晋,宋华咎深,投扃正幅,实获我心。」是时王政陵迟,官才失实,君子多退而穷处,遂终于里闾。
典故
屈淮阴
 
淮笑韩信
 
淮阴欺韩信
 
淮阴辱

相关人物
韩信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例句

秦地谬为门下客,淮阴徒笑市中人。 崔峒 赠元秘书

淮阴不免恶少辱,阮生亦作穷途悲。 戴叔伦 行路难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李白 行路难三首之二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李白 赠新平少年

岂无横腰剑,屈彼淮阴人。 李白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典故
淮阴侯

相关人物
韩信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例句

闲吟一寄清朝侣,未必淮阴不拜侯。 薛能 暇日寓怀寄朝中亲友

典故
九棘三槐
 
槐班
 
槐阴下
 
面槐


《周礼注疏》卷三十五〈秋官司寇·朝士〉~532~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众庶在其后。汉·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
《后汉书》卷十六〈寇荣列传〉~630~
臣遇罚以来,三赦再赎,无验之罪,足以蠲除。而陛下疾臣愈深,有司咎臣甫力,止则见埽灭,行则为亡虏,苟生则为穷人,极死则为冤鬼,天广而无以自覆,地厚而无以自载,蹈陆土而有沈沦之忧,远岩墙而有镇压之患。精诚足以感于陛下,而哲王未肯悟。如臣犯元恶大憝,足以陈于原野,备刀锯,陛下当班布臣之所坐,以解众论之疑。臣思入国门,坐于胏石之上,使三槐九棘平臣之罪。而阊阖九重,陷阱步设,举趾触罘罝,动行絓罗网,无绿至万乘之前,永无见信之期矣。
典故
槐扉
 
槐阴禁苑


《梦溪笔谈》卷一〈校證·故事一〉~7~
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复门,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者,为其在浴堂之南,便于应召。……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閤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予为学士时,目观此事。
典故 

《庄子集释》卷七下〈外篇·知北游〉~746~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唐·成玄英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隙,孔也。夫人处世,俄顷之间,其为迫促,如驰骏驹之过孔隙,欻忽而已,何曾足云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白驹》或云:日也。《过郤》去逆反。本亦作隙。隙,孔也。」
典故
哭阴山
 
阴山哭


《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下》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驩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曰:「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兴,尤被其害。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馀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例句

单于每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 李益 拂云堆

曾是五年莲府客,每闻胡虏哭阴山。 武元衡 单于罢战却归题善阳馆

典故
山阴修禊帖
 
兰亭古墨
 
兰亭字
 
禊亭晋帖


《全唐文》卷三百一〈何延之·兰亭始末记〉~3058~2~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郤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玺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特出。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及醒暑后,他日更书数十本,终无及者。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卢陵王胄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文八百馀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永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及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辩才。辩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元孙。博学工文,琴奕书画,皆臻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常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知此书知在辩才处,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赍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禅师丧后,?存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暮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尚书右仆射房元龄奏曰:「监察禦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阳(一作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来此鬻蚕种。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诗。辩才?突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萧翼?突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弃空飘(一作良若业风飘)。」妍媸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曰:「檀越间即更来。」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说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可携来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付授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馀,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即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一物在此。」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禦府二王书帖。赴永安驿,告驿长淩曰:「我是禦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史须见。及才来见,禦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辩才闻语,哽绝良久始苏。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禦。太宗大悦,以元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越州支给。辩才不敢将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粥,岁馀乃卒。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听命。太宗曰:「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元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随牒适越。汎巨海,登会稽,探突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徵。其辩才弟子元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期为桓元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之族。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焉。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已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恩忽临,沈屙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漢語大詞典》:驷马高门(駟馬高門)
汉书·于定国传:“始 定国 父 于公 ,其閭门坏,父老方共治之。 于公 谓曰:‘少高大閭门,令容駟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 定国 为丞相, 永 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以“駟马高门”谓门第显赫。 元 姚燧 《王思廉之祖沂赠恒山郡庄惠侯制》:“伍符尺籍,事专司六部之间;駟马高门,报顾在百年之后。”亦省作“ 駟马门 ”。 明 李东阳 《左时翊方伯挽诗》:“駟马门高归兴逸, 五羊城 远使车停。”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一邱一壑旧花园,陋巷重开駟马门。”
分類:门第显赫
《國語辭典》:高车驷马(高車駟馬)  拼音:gāo chē sì mǎ
富贵人家壮盛的车马。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也作「驷马高车」。
《漢語大詞典》:三里雾(三里霧)
谓浓雾。后汉书·张楷传:“﹝ 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 关西 人 裴优 亦能为三里雾,自以不如 楷 ,从学之, 楷 避不肯见。” 唐 李商隐 《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后亦用以借指道术。 元 马祖常 《寿郝大参》诗:“留客只谈三里雾,见人不问五侯鯖。”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忽焉五斗米之教起,三里雾之术成。”
《國語辭典》:五里雾(五里霧)  拼音:wǔ lǐ wù
本指东汉张楷施法术所制造的云雾。见《后汉书。卷三六。张霸传》。后比喻迷离恍惚的情境。如:「这个案件内情扑朔迷离,令负责调查的人如坠五里雾中。」
《漢語大詞典》:驹阴(駒陰)
指易逝的光阴。 宋 张继先 《洞仙歌》词:“竞对月,论利与谈名,全不想驹阴,暗催年少。” 金 元好问 《送吴子英》诗:“驹阴去我如决骤,蚁垤与谁争长雄。” 清 方履篯 《史孝子赞序》:“感枯鱼之衔索,怨驹阴之不留。”
分類:光阴
《漢語大詞典》:驹隙
比喻光阴迅速。为“白驹过隙”之省。隙,墙壁间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