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分为二(一分爲二)
(1).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由太极生成阴阳对立面。后亦指事物的发展过程。 隋 杨上善 在解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首先用此语。他说,“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分为九野四时日月乃至万物。”见《黄帝内经太素·设方·知针石》注。 宋 邵雍 、 朱熹 等在解释《易经》的“太极生两仪”时亦用此语。 朱熹 说:“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於无穷,皆是一生两尔。”见朱子语类卷六七。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语。谓所有统一物都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部分,都是对立的统一,也就是都包含内在矛盾。 毛泽东 《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巴金 《随想录·“结婚”》:“对什么事情都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对这件事也并不例外。”
《国语辞典》:燮理阴阳(燮理阴阳)  拼音:xiè lǐ yīn yáng
燮理,调治。阴阳,相对立的事。燮理阴阳指调和治理国家大事。《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俺为官的,则要调和鼎鼐,燮理阴阳。」
《国语辞典》:独阳则不长(独阳则不长)  拼音:dú yáng zé bù zhǎng
天地万物必阴阳调和,方能成长万物。《幼学琼林。卷二。夫妇类》:「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国语辞典》:幽显异途(幽显异途)  拼音:yōu xiǎn yì tú
生人、死者不同途。指阴阳有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今日与君幽显异途,不愿如此,贻妾之患。」
《国语辞典》:阴阳五行(阴阳五行)  拼音:yīn yáng wǔ xíng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后引申到气候的寒暖、人体的构造、疾病的发源、天地万物的形成、宇宙运行的规律等。五行的说法为战国末年阴阳家邹衍所创,指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天然势力。邹衍将阴阳和五行融合后,该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很大。例如在政治上,君主行事引以为法则,不敢逆天行事;民间命理学家用来推测祸福,预卜吉凶;中国医学更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论。
《国语辞典》:阴阳易位(阴阳易位)  拼音:yīn yáng yì wèi
阴阳互换。比喻君臣互换地位或身分截然不同的人物互换其位。《楚辞。屈原。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国语辞典》:玻璃浮雕  拼音:bō li fú diāo
利用喷砂技术在玻璃版上,显现出阴阳纹饰,以雕饰山水、人物等画像。
《国语辞典》:轻声字(轻声字)  拼音:qīng shēng zì
轻读而没有阴阳上去声调分别的字。如了、著、的等。如:「中国语言文字除了一字一音节外,轻声字更是一大特色。」
《国语辞典》:太平经(太平经)  拼音:tài píng jīng
道教早期典籍。内容包括天地、五行、阴阳、干支等,以宣扬道教为主,是研究道教和东汉末社会的重要资料。主旨是说人行事须顺应五行之理,不可逆天而行。张角曾据以组织太平道,作为发动黄巾之乱的思想根据。
《漢語大詞典》:负阴抱阳(負陰抱陽)
(1).谓万物内涵着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成之气。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背阴朝阳。 元 王祯 农书卷二十:“其民间蚕室,必选置蚕宅,负阴抱阳,地位平爽。”
《漢語大詞典》:调和阴阳(調和陰陽)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於决流抑队。”楚辞·离骚“ 汤 禹 严而求合兮, 挚咎繇 而能调” 汉 王逸 注:“言 汤 禹 至圣,犹承天道,求其匹合,得 伊尹 咎繇 ,乃能调和阴阳而安天下也。”《后汉书·杨震传》:“臣蒙恩备臺辅,不能奉宣政化,调和阴阳。”亦省作“ 调阴阳 ”。 汉 刘向 《说苑·臣术》:“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 唐 白居易 《官牛》诗:“右丞相,但能济人治国调阴阳,官牛领穿亦无妨。”
《漢語大詞典》:七日来复(七日來復)
(1).指阳气自剥尽至复来共七天。《易·复》:“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天行也。” 王弼 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復,时凡七日。” 孔颖达 疏:“天之阳气絶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一说“七日”指“七月”。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经说·七日来复》:“七日来復者,昔之计月,非其正岁,则以日数之,即《豳》诗‘一之日’、‘二之日’是也。”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一“七日来復” 清 茅星来 注:“日即月也,犹言‘一之日’、‘二之日’也。以卦配月,则自五月阳始消而为姤,至十一月阳生而为復,凡七月也。”
(2).泛指阴阳循环。 清 严复 《原强》:“今微论西洋教宗如何,然而七日来復,必有人焉。”
(3).称一星期为一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國語辭典》:牝鸡司晨(牝雞司晨)  拼音:pìn jī sī chén
母鸡代公鸡执行清晨报晓的鸣啼。比喻妇人专权。《旧五代史。卷三四。唐书。庄宗本纪八。史臣曰》:「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幼学琼林。卷二。夫妇类》:「牝鸡司晨,比妇人之主事。」也作「牝鸡牡鸣」、「牝鸡晨鸣」。
《漢語大詞典》:京房术(京房術)
汉 京房 好讲阴阳灾异,后世因把占卜星相等方术称为“京房术”。明史·方伎传·仝寅:“﹝ 仝寅 ﹞年十二岁而瞽,乃从师学 京房 术,占祸福多奇中。”参见“ 京氏学 ”。
《漢語大詞典》:京氏学(京氏學)
西汉 京房 创立的今文学。 京房 曾学于 孟喜 的门人 焦延寿 ,以通变说,好讲灾异。今存京氏易传三卷。汉书·儒林传·京房:“有 京氏 之学。” 清 王晫 今世说·术解:“ 陆丽君 、 孙宇台 并精京氏学。”
分類:京房门人
《漢語大詞典》:筋度
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即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参见“ 五度 ”。
《漢語大詞典》:五度
(1).五行。文子·自然:“八风詘申,不违五度。”鹖冠子·天权:“五度既正,无事不擧。” 陆佃 注:“左木、右金、前火、后水、中土是也。”《淮南子·兵略训》:“音气不戾八风,詘申不获五度。” 许慎 注:“五度,五行也。”
(2).五级度量单位、即分、寸、尺、丈、引。汉书·律历志上:“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3).中医称神、气、血、形、志五者之盛衰为五度。一说指十度中的脉、脏、肉、筋、俞。《素问·方盛衰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4).五次。 唐 白居易 《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咏而报之》:“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 唐 李频 《春日旅舍》诗:“如何一别故园后,五度花开五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