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三阳(三陽) 拼音:sān yáng
1.易卦中,初九、九二、九三的合称。
2.正月,万象更新之时。参见「三阳开泰」条。
3.中医指太阳、少阳、阳明的合称。包括了手三阳与足三阳,共有六条经脉。可辨證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否。
2.正月,万象更新之时。参见「三阳开泰」条。
3.中医指太阳、少阳、阳明的合称。包括了手三阳与足三阳,共有六条经脉。可辨證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否。
《漢語大詞典》:六阳(六陽)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有一个渔翁只为着一时意气,自刎了六阳的那首级。” 明 朱有燉 《义勇辞金》第四折:“将你那血沥沥六阳,涴了我明滉滉钢刀。”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唐 孔颖达 疏:“天地之气谓之阴阳,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圣人作象,各分为六爻,以象十二月。阳气之升,从十一月为始,阳气渐升,阴气渐下;至四月,六阳皆升,六阴皆伏。至五月,一阴初升,阴气渐升,阳气渐伏;至十月,六阴尽升,六阳尽伏。”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之一:“斗杓旋子,月当三统之先;昴宿殷宵,序属六阳之始。”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唐 孔颖达 疏:“天地之气谓之阴阳,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圣人作象,各分为六爻,以象十二月。阳气之升,从十一月为始,阳气渐升,阴气渐下;至四月,六阳皆升,六阴皆伏。至五月,一阴初升,阴气渐升,阳气渐伏;至十月,六阴尽升,六阳尽伏。”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之一:“斗杓旋子,月当三统之先;昴宿殷宵,序属六阳之始。”
《漢語大詞典》:四白
(1).因眼珠小而四周皆露眼白。旧时相者认为人有此相则死于刀兵之灾;又以为妇人有此相则与人奸乱。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易》之《説卦》:巽,为人多白眼。相扬四白者,兵死。” 汪继培劐 笺引 王先生 云:“四白,谓睛之上下左右皆露白,《易》所谓‘多白眼’也。相妇人法:目有四白,五夫守宅。见《唐书·方技·袁天纲传》。”又 北周 郎中 裴珪 妾 赵氏 目有四白,相者 张璟藏 劐谓其“终以姦废”,后应验。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2).指 商山 四皓。《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滥充选於多士,在参戎之盛列,惭四白之调护,厠六友之谈説。”原注:“时迁中抚军外兵参军,掌记室,与 文珪 、 刘民英 等与世子游处。”参见“ 四皓 ”。
(3).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下眼睑下一寸,当眶下孔处。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颧空,足阳明脉气所发。”
(2).指 商山 四皓。《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滥充选於多士,在参戎之盛列,惭四白之调护,厠六友之谈説。”原注:“时迁中抚军外兵参军,掌记室,与 文珪 、 刘民英 等与世子游处。”参见“ 四皓 ”。
(3).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下眼睑下一寸,当眶下孔处。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颧空,足阳明脉气所发。”
《漢語大詞典》:伏兔
(1).亦作“ 伏菟 ”。隐伏或蹲伏着的兔子。《文选·邹阳〈上书吴王〉》:“今 胡 数涉北河之外,上覆飞鸟,下不见伏兔。” 李善 注引 苏林 曰:“言 胡 上射飞鸟,下尽地之伏兔。”《汉书·邹阳传》作“伏菟”。 唐 沈佺期 《七夕曝衣篇》:“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
(2).古代车上的部件,勾连车箱底板和车轴,以其形如蹲伏之兔,故名。《周礼·考工记·辀人》:“良輈环灂,自伏兔不至轨七寸。” 贾公彦 疏:“伏兔衔车轴,在舆下,短不至轨。”
(3).指织机上的部件。 南朝 梁 刘孝威 《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机顶挂流苏,机旁垂结珠。青丝引伏兔,黄金绕鹿卢。”
(4).经穴名。别名外勾。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髌底外侧端上六寸处。《灵枢经·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髕中。”《针灸甲乙经》卷三:“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间,足阳明脉气所发。”
(5).亦作“ 伏菟 ”。草药飞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飞廉》﹝释名﹞。
(2).古代车上的部件,勾连车箱底板和车轴,以其形如蹲伏之兔,故名。《周礼·考工记·辀人》:“良輈环灂,自伏兔不至轨七寸。” 贾公彦 疏:“伏兔衔车轴,在舆下,短不至轨。”
(3).指织机上的部件。 南朝 梁 刘孝威 《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机顶挂流苏,机旁垂结珠。青丝引伏兔,黄金绕鹿卢。”
(4).经穴名。别名外勾。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髌底外侧端上六寸处。《灵枢经·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髕中。”《针灸甲乙经》卷三:“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间,足阳明脉气所发。”
(5).亦作“ 伏菟 ”。草药飞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飞廉》﹝释名﹞。
《漢語大詞典》:缺盆
(1).破缺的瓦盆。《淮南子·说林训》:“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必用,用者弗肯为。”
(2).指盆破。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噬嗑》:“往来井上,甑破缺盆。”
(3).前胸壁上方锁骨上缘的凹陷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告之后百餘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 司马贞 索隐:“缺盆,人乳房上骨名也。”
(4).穴位名。位于缺盆部的正中央,属足阳明胃经。《素问·气府论》:“缺盆各一。” 王冰 注:“缺盆,穴名也。在肩上横骨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剌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深令人逆息。”
(5).即覆盆子。《说文·艸部》:“茥,缺盆也。” 钱坫 斠诠:“今覆盆子也。”参见“ 覆盆子 ”。
(2).指盆破。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噬嗑》:“往来井上,甑破缺盆。”
(3).前胸壁上方锁骨上缘的凹陷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告之后百餘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 司马贞 索隐:“缺盆,人乳房上骨名也。”
(4).穴位名。位于缺盆部的正中央,属足阳明胃经。《素问·气府论》:“缺盆各一。” 王冰 注:“缺盆,穴名也。在肩上横骨陷者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剌可入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太深令人逆息。”
(5).即覆盆子。《说文·艸部》:“茥,缺盆也。” 钱坫 斠诠:“今覆盆子也。”参见“ 覆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