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遮捍
防护;保卫。汉书·王莽传上:“赖蒙陛下圣德,扶服振救,遮扞匡衞,国命復延,宗室明目。”后汉书·宦者传·孙程:“召尚书令、僕射以下从輦幸 南宫云臺 , 程 等留守省门,遮扞内外。” 唐 杜牧 《王著贬端州司户制》:“尔当 羌 寇犯塞之日,天子拊髀之时,命守关防,以为遮扞。”
分類:防护保卫
《漢語大詞典》:周防
(1).谨密防患。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某愚陋狂简,不知周防,失於夷途,陷在大罪。” 宋 王禹偁 《闻鸮》诗:“报国惟直道,谋身昧周防。”
(2).四周防护。 清 方文 《篱落》诗:“周防期慎密,勿使过禽鸟。”
《國語辭典》:土墙(土牆)  拼音:tǔ qiáng
以土砌成的墙面或阻挡物。如:「这道土墙,禁不住大水冲刷,终于坍塌了。」《三国演义》第四一回:「赵云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
《漢語大詞典》:重闭(重閉)
特指墓葬节俭不被发掘。重在葬而得安,故称。吕氏春秋·节丧:“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则此之谓重闭。” 高诱 注:“无有可利,若 杨王孙 倮葬,人不发掘,不见动摇,谓之重闭也。”
重重关闭。谓防护严密。左传·成公八年:“勇夫重闭,况国乎!”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申宫令,审门閭,谨房屋,必重闭。” 孔颖达 疏:“远者谓之门閭,近者谓之房室,皆有内外门户,必重叠闭之。”隋书·卫玄传:“出入须有兵卫,坐卧恒宜自牢,勇夫重闭,此其义也。” 清 钱谦益 《清流关和尹员外》:“勇夫重闭自 春秋 , 尹生 之言使我忧。”
《漢語大詞典》:江防
(1). 长江 水系防护事宜。《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凡 江 防,若水利之应修者,有官工,有民工,定其岁修之款。”
(2).江上的军事防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里江防格外吃紧,所以制臺格外认真,吩咐操演水雷,定在今夜举行。”
《國語辭典》:巡防  拼音:xún fáng
到防区各处察看。如:「我海军军舰全天候地在领海内巡防,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漢語大詞典》:遮防
犹言遮挡防护。 清 揆叙 《鹰坊歌》:“驾鵞潜飞雊雉避,云罗万里无遮防。”
分類:遮挡防护
《漢語大詞典》:女头(女頭)
城墙上垛子一类的防护建筑。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都外城:“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
《漢語大詞典》:作裙
劳作时用于防护的围裙。 潘漠华 《乡心》:“他慌慌放去墨斗,解开作裙。”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 黄 父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褪了色的蓝粗布衫,系着作裙。”
《漢語大詞典》:木牌
(1).木制的盾。古代防护兵器。宋史·外国传四·交趾:“兵器止有弓弩、木牌、梭枪、竹枪,弱不可用。”
(2).木制的牌子。用于告示或作标志。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将木牌悬于本监门之首,以便诸囚览记。” 刘白羽 《新社会的光芒》:“无数的木牌插在土壤里,上面写着分得这块土地的人名。”
(3).即木排。《清会典事例·工部·木仓》:“ 同治 十二年奏准, 四川省 採办 天坛 望鐙杆木植,紥成木牌,用轮船拕带,自 上海 运 津 解 京 。”参见“ 木排 ”。
《國語辭典》:木排  拼音:mù pái
以木材结成一排,放在江河里或有水道的地方,以便载人或运货。也称为「木伐」、「木筏」。
《國語辭典》:栏栅(欄柵)  拼音:lán zhà
以条状物制成的围篱。如:「经过没有栏栅的平交道,要确实『停、看、听』后,才能通行。」《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上面盖了井亭,四面排了栏栅,专设了一名井夫昼夜防守,严加了封锁。」
《漢語大詞典》:陂障
亦作“ 陂鄣 ”。
(1).堤岸。国语·周语中:“泽不陂障,川无舟梁。”
(2).阻遏,防护。国语·周语下:“决汩九川,陂鄣九泽。” 韦昭 注:“鄣,防也。” 宋 苏辙 《论黄河东流札子》:“惟是民力凋弊,堤防未完,北流汗漫,失於陂障。”
《漢語大詞典》:铜面具(銅面具)
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宋史·狄青传:“临敌被髮、带铜面具。” 清 贝青乔 《咄咄吟》:“漫説 狄 家铜面具,良宵飞骑夺 昆仑 。”亦省称“ 铜面 ”。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勇习 韩瓶 ,铁浮屠林,立於重关,铜面具风。”
《漢語大詞典》:交护(交護)
一齐防护。 宋 葛立方 《锦堂春·正旦作》词:“歌管雕堂宴喜,任重帘不捲,交护春寒。”
分類:一齐防护
《漢語大詞典》:营堑(營塹)
军营周围的防护沟。东观汉记·来歙传:“有五谿六种寇,见便钞掠,退阻营堑, 歙 乃大治攻具,衝车度堑,遂兴五谿战,大破之。”旧唐书·李密传:“ 密 復下 迴洛仓 而据之,大修营堑,以逼 东都 。”金史·孛术鲁阿鲁罕传:“营堑损圮以时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