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阇黎(闍黎)  拼音:shé lí
「阿阇梨」的简称。参见「阿阇梨」条。《水浒传》第四五回:「是师兄海阇黎裴如海,一个老诚的和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虽是老和尚先开方便之门,争是小阇黎漫领菩萨之水。」
《漢語大詞典》:阇梨(闍梨)
亦作“ 闍黎 ”。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闍黎和尚,书輒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顒仰。”《西游记》第四七回:“闍黎还念经,班首教行罢。” 姚锡钧 《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诗:“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鸦残月点 分湖 。”
分類:梵语高僧
《漢語大詞典》:阇梨(闍梨)
亦作“ 闍黎 ”。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闍梨, 景 甚信敬之。”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闍黎和尚,书輒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顒仰。”《西游记》第四七回:“闍黎还念经,班首教行罢。” 姚锡钧 《寄楚伧即题其午梦堂卷子》诗:“幸是闍梨好才思,疎鸦残月点 分湖 。”
分類:梵语高僧
《高级汉语词典》:闉阇
瓮城的重门
《國語辭典》:闉阇(闉闍)  拼音:yīn dū
城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漢語大詞典》:耆阇(耆闍)
耆闍崛山 的简称。 清 赵翼 《刘荫萱远寄藏佛一尊赋谢》:“旄牛徼外 乌斯藏 ,传是 耆闍 古灵隩。”参见“ 耆闍崛山 ”。
《漢語大詞典》:耆阇崛山(耆闍崛山)
梵语的译音,又译为 灵鹫山 、 灵鸟山 、 灵鸟顶山 。在中 印度 摩揭陀国 王舍城 东北,为 释迦牟尼 说法之地。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西域记》:“ 耆闍崛山 在 阿耨达 王舍城 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峯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鷲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 耆闍崛山 。胡语‘耆闍’,鷲也。”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正言 姞栗陀罗矩吒山 ,此译云 鷲臺 ,又云 鷲峯 ,言此山既栖鷲鸟,又类高臺也。旧译云 鷲头 或云 灵鷲 者,一义也。”
《漢語大詞典》:阇维(闍維)
梵语。指人死后火化。 晋 法显 佛国记:“火然之时,人人敬心,各脱上服及羽仪伞盖,遥掷火中,以助闍维。”景德传灯录·释迦牟尼:“请尊三昧火,闍维金色身。” 明 宋濂 《净慈禅寺第七十六代住持无旨禅师授公碑铭》:“龕留七日,颜貌不变。用闍维法从事,齿牙贯珠不坏。”
分類:梵语火化
《漢語大詞典》:阇婆(闍婆)
(1).见“ 闍婆婆达 ”。
(2).花名。 前蜀 贯休 《寿春进祝圣·守在四夷》诗:“闍婆香似雪, 迴鶻 马如林。” 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禁中纳凉》:“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闍婆、薝卜等南花数百盆於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分類:花名
《漢語大詞典》:阇婆婆达(闍婆婆達)
亦称“ 闍婆达 ”。亦称“ 闍婆 ”。 古国名。地在今 印度尼西亚 爪哇岛 或 苏门答腊岛 ,或兼称这两岛。宋书·夷蛮传·闍婆婆达国:“ 闍婆婆达国 , 元嘉 十二年,国王 师黎婆达陁阿罗跋摩 遣使奉表。”南史·西南夷传引此文作“闍婆达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梵僧 菩萨胜 又言:‘ 闍婆国 中有飞头者,其人目无瞳子,聚落时有一人据。’”宋史·外国传五·闍婆:“ 闍婆国 在南海中。其国东至海一月,汎海半月至 崑崙国 。”
分類:古国
《漢語大詞典》:兰阇(蘭闍)
亦作“ 兰奢 ”。 梵语或伊朗语译音。为褒赞之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王丞相 拜 扬州 ,宾客数百人竝加霑接,人人有説色。唯有 临海 一客姓 任 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 任 边云:‘君出, 临海 便无復人。’ 任 大喜説。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羣胡同笑,四坐竝懽。”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王导 为相,只周旋人过一生,谓胡僧曰:‘兰奢,兰奢。’乃胡语之藵誉者也。”一说,即兰若。见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后人亦间有用之者。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四章:“盖今之沙门,虽身在兰闍,而情趣缨茀者,固如是耳。”参见“ 兰若 ”。
《國語辭典》:兰若(蘭若)  拼音:lán rě
寺院或空净闲静的地方。梵语「阿兰若」的略称。唐。杜甫 谒真谛寺襌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聊斋志异。卷一。画壁》:「偶涉一兰若,殿宇襌舍,俱不甚弘敞。」
《漢語大詞典》:阿阇(阿闍)
见“ 阿闍黎 ”。
《漢語大詞典》:阿阇黎(阿闍黎)
亦作“ 阿闍梨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啟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羣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鬚。”
《漢語大詞典》:阇王
佛家语。人名。阿阇世王的略称。又称“阇世”
《漢語大詞典》:阿阇黎(阿闍黎)
亦作“ 阿闍梨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啟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羣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鬚。”
《國語辭典》:阿阇梨(阿闍梨)  拼音:ā shé lí
佛教用语。指能教授弟子法式,纠正弟子行为,并为其模范的人。为梵语ācārya的音译。意译为轨范师。《四分律》卷三四:「阿阇梨于弟子,当如儿想;弟子于阿阇梨如父想。」也译作「阿遮利那」。简称为「阇黎」。
《漢語大詞典》:阿阇黎(阿闍黎)
亦作“ 阿闍梨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唐 颜真卿 《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 法真 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 志恩 之上足,余内弟 正义 之阿闍黎也。”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啟明。咨尔上座,及阿闍梨。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天风吹满羣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鬚。”
《漢語大詞典》:伐阇罗(伐闍羅)
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 印度 婆罗阿迭多王 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下:“ 婆罗阿 迭多王 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其王之子 伐闍罗 ,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蓝。”原注:“ 唐 言 金刚 。” 宋 黄庭坚 《十八罗汉赞》之八:“我今稽首 伐闍罗 ,是真离欲阿罗汉。”
《漢語大詞典》:阇提
佛家语。梵语{Jāti}的音译。花名。即“金钱花”
《国语辞典》:阿阇世(阿阇世)  拼音:ā shé shì
人名。梵语Ajātaśatru。意译未生怨。印度古代国王。西元前四百九十三年即位,以摩揭陀国优越的经济条件,征服憍萨罗国和跋耆国。生前曾支持提婆达多反对释迦牟尼佛,后归依佛教。最后为子所弑。也称为「未生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