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9,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堂官
遂伯
偏伯
禀辞
伯牧
末职
贵府
楚牧
邪临
镇统
副宪
画依
候卒
记奏
第下
《國語辭典》:堂官  拼音:táng guān
1.旧时称各衙门的长官。《文明小史》第二九回:「那时刑部堂官,是个部曹出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我在京的时候,曾上过一个条陈给堂官。」
2.酒楼茶坊的服务人员。《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当下吃完几壶酒,堂官拿上肘子、汤和饭来。」也作「堂倌」。
《國語辭典》:堂倌  拼音:táng guān
旧时对茶楼、酒铺、饭馆、澡堂等服务人员的称呼。《文明小史》第一六回:「他师徒五众就检了靠窗口一张茶桌坐下,堂倌泡上三碗茶。」也作「堂官」。
《漢語大詞典》:遂伯
北周 官名。佐县乡长官掌管政令戒禁。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七年:“遂伯下大夫 鲍宏 曰:‘我强 齐 弱,我治 齐 乱,何忧不克!但先帝往日屡出 洛阳 ,彼既有备,每有不捷。’” 胡三省 注:“遂伯,盖髣髴《周官》遂师之职。 杜佑 曰: 周 地官之属有左、右遂伯,中大夫也。小遂伯则下大夫,每乡一人。”
《漢語大詞典》:偏伯
边远地方的长官。吕氏春秋·季冬:“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
《漢語大詞典》:禀辞(稟辭)
旧指官员赴外地任所前,谒见长官请示辞行。《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如何不稟辞 河伯 ,也去跳 龙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他又求了藩臺给他一个到 通州 勘荒的差使,当天奉了札子,当天就稟辞去了。”《老残游记》第七回:“ 老残 出去雇了一辆骡车,将行李装好,候 申东造 上衙门去稟辞。” 清 容閎 《西学东渐记》第十四章:“余筹备既毕,乃稟辞 曾督 ,别诸友而首途。”
《漢語大詞典》:伯牧
古代地方长官的泛称。语出《礼记·王制》“州有伯” 郑玄 注:“ 殷 之州长曰伯, 虞 夏 及 周 皆曰牧。” 明 方孝孺 《后乐斋记》:“匹夫而忧天下,无位而论世事,时俗以为狂而君子之所取也。以言乎位,内而公卿大夫,外而伯牧守令,禄丰者任荣,职要者忧重,匹夫固若无与焉。”
分類:长官
《漢語大詞典》:末职(末職)
低级官吏。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韩 ( 韩翃 )悒悒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 韦巡官 知其名,与 韩 独善。”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 即山 通侻,浮沉末职;晚临 南平 ,政声洋溢。”亦为属员或部下对长官的自称谦词。
《國語辭典》:贵府(貴府)  拼音:guì fǔ
称他人住宅的敬词。如:「贵府雅致,岂是寒舍望尘可及?」也称为「府上」。
《漢語大詞典》:楚牧
楚 地的地方长官。 南朝 宋 鲍照 《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 梁 珪分 楚 牧,羽鷁指全 荆 。”此指 荆州 刺史。
《漢語大詞典》:邪临(邪臨)
谓辗转升任地方长官。古文苑·卫觊〈汉金城太守殷君碑〉:“三载陟陨,邪临 金城 。” 章樵 注:“言为令三载,朝以有功於民,升为 金城 太守。不直隮臺省,盘旋外庸,故曰邪临。或谓 金城 地在西北,邪临犹邪指也。”
《漢語大詞典》:镇统(鎮統)
(1).镇守统辖。三国志·魏志·徐宣传:“今当远征,而此方未定,以为后忧,宜得清公大德以镇统之。”晋书·李特载记:“推 特 行镇北大将军,承制封拜,其弟 流 行镇东将军,以相镇统。”
(2). 清 代军队编制中“镇”的长官。也称统制。
《漢語大詞典》:副宪(副憲)
清 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仲副宪:“ 纯皇帝 嘉其敢言,由御史立擢副宪,以旌其直。”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 闽 中自 李文贞 、 蔡文勤 二公重振 龟山 考亭 之绪,薪尽火传,理学大畅。继之者, 寧化 副宪 雷翠亭 先生 鋐 也。”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漢語大詞典》:画依(畫依)
旧时主管长官在公文稿上写一“依”字,表示依从可行。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又言太母弥留时, 衍 可否二府事,画依画可,及用御寳,皆出於 衍 而不以禀上也。”参见“ 画可 ”、“ 画行 ”。
《漢語大詞典》:候卒
(1).军中巡夜的士兵。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 晞 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
(2).侍候长官的士兵。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师説 忽叱候卒退曰:‘此神御殿也!’”
《漢語大詞典》:记奏(記奏)
古代州郡僚佐向长官或百姓向州郡上书陈事。 汉 王充 论衡·须颂:“上书於国,记奏於郡,誉荐士吏,称术行能。”
《漢語大詞典》:第下
犹门下、阁下。古代多用于对长官的敬词。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 张法顺 谓之曰:‘…… 桓氏 ( 桓玄 )世在西藩,人或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 三吴 耳。’”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第,府第也;下,犹言门下、閤下之类。”隋书·百官志上:“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谓人为明公、閤下之类﹞亦可谓之第下。 张浩 谓 元显 为第下。”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曰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