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镇定(鎮定)  拼音:zhèn dìng
1.使安定、平静。《国语。晋语七》:「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文明小史》第四三回:「二来现在谣言虽定,人心不免狐疑,大帅去走一趟,也可以镇定镇定人心。」
2.沉著稳定,临事不乱。如:「出了这么多状况,他还是非常镇定,按部就班,照原定计画进行。」
《漢語大詞典》:厌杀(厭殺)
(1).压死。汉书·外戚传上·孝文窦皇后:“暮卧岸下百餘人,岸崩,尽厌杀卧者, 少君 独脱不死。”汉书·外戚传上·翼奉传:“乃二月戊午,地大震於 陇西郡 ,毁落 太上庙 殿壁木饰,坏败 獂道 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厌杀人众。”
(2).指镇压。后汉书·方术传·麴圣卿:“又 河南 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3).消除。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至使敌国异方,闻风畏之,厌杀未形之患,此其所以为得也。”
分類:消除镇压
《國語辭典》:弹压(彈壓)  拼音:tán yā
1.压制、镇压。《淮南子。本经》:「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洋人下乡的时候,再由县里同营里多派几个衙役兵勇,帮著弹压,免得滋事。」
2.品评、品题。宋。袁去华玉团儿。吴江渺渺疑天接〉词:「登临正要诗弹压,叹老去,都忘句法。」宋。陆游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词:「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漢語大詞典》:晋王
李克用,沙陀族(其父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为其一目失明,绰号独眼龙,为李存勗之继父?
《漢語大詞典》:伊阙(伊闕)
(1).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 。因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 晋 士鞅 会 成桓公 ,侵 郑 ,围 虫牢 ,报 伊闕 也,遂侵 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伊水 又北入 伊闕 。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 唐 张说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 ,丘陵对于 伊闕 。”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 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 ,辟 伊闕 ,析 底柱 ,破 碣石 。” 清 姚鼐 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有“西登 闕塞 眺 黄河 ”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 秦 将 白起 战败 韩国 ,斩首二十四万于 伊阙 。”
(2).古关名。在 伊阙 山上。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
《漢語大詞典》:八关(八關)
指八个关口。(1)指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特设的八关都尉所辖的八关。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 元年﹞,置八关都尉官。”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2)指 明 末 腾越州 西南边境内的八关。 明 万历 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 云南 巡抚 陈用宾 筑,名为 神护 、 万仞 、 巨石 、 铜壁 、 铁壁 、 虎踞 、 天马 、 汉龙 。关址距当时边界或数十里或百余里不等。 清 季 中 英 勘定 滇 缅 边界, 虎踞 、 天马 、 汉龙 三关划属 缅甸 。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八关自其西北斜抵东南。西四关属 蛮哈 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 神护 ,二曰 万仞 ,三曰 巨石 ,四曰 铜壁 。东四关属 陇把 守备,自西北而东南:一曰 铁壁 ,二曰 虎踞 ,三曰 天马 ,四曰 汉陇 。”
《漢語大詞典》:石犀
石刻的犀牛。古代迷信,以为置于岸边可镇压水怪。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秦孝文王 以 李冰 为 蜀 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 唐 岑参 《石犀》诗:“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元 袁桷 《送巨德新四川省郎中》诗之二:“筹边旧式传铜马,弔古新诗问石犀。”
《漢語大詞典》:广城(廣城)
古关名。 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 、 广城 、 伊闕 、 大谷 、 轘辕 、 旋门 、 小平津 、 孟津 也。”
《漢語大詞典》:镇绥(鎮綏)
(1).镇压平定。《晋书·刘弘传》:“其恢宏奥略,镇绥南海,以副推轂之望焉。”
(2).谓安抚。 宋 苏舜钦 等《地动联句》:“高者恐颠坠,下者当镇绥。”
《漢語大詞典》:镇锁(鎮鎖)
镇压禁闭。《水浒传》第一回:“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
分類:镇压禁闭
《漢語大詞典》:助饷(助餉)
(1). 明 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加派的赋银。明史·食货志二:“ 崇禎 三年,军兴,兵部尚书 梁廷栋 请增田赋……后五年,总督 卢象昇 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名曰助餉。”
(2).捐钱以补充军费。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将官们都是京营小校,因为助餉有功,不次陞来的。”
《国语辞典》:压不住(压不住)  拼音:yā bù zhù
1.不足以镇压、控制。如:「他岁数太小,恐怕压不住人。」
2.担受不起。如:「面对从天而降的富贵,他简直压不住。」
《國語辭典》:平靖  拼音:píng jìng
靖,定、静。平靖指平定。《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就委官按治平靖,即勒兵回成都取齐。」
《国语辞典》:镇邪(镇邪)  拼音:zhèn xié
以法术或符咒等方法镇压邪魔或鬼怪。
《漢語大詞典》:熊耳兵
汉光武帝 镇压 赤眉 军,兵压 宜阳 , 刘盆子 等肉袒降,积兵甲 宜阳城 西,与 熊耳山 齐。见《后汉书·刘盆子传》。后用为降兵的典实。 清 吴伟业 《送友人往真定》诗:“曳履 丛臺 客,投戈 熊耳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