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68,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金锡
飞锡
梵音锡杖
挂锡
得道梯橙锡杖经
鸣锡

锡杖
三条锡杖
解虎锡
锡杖经
锡崙
杖锡
其它辞典
许昭公( 姜锡我 )
多军( 无锡侯 )
许昭公 朝代:春秋许国

人物简介

简介
许昭公(?-前582年),姜姓,名锡我,为春秋时期许国君主之一,在位期间为前620年—前582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武帝时以东粤将军降汉,元封元年封无锡侯。
金锡
【佛学大辞典】
(物名)锡杖也。
飞锡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比丘之旅行也。释氏要览下曰:「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隐峰游五台,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
梵音锡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个法要)
挂锡
【佛学大辞典】
(杂语)悬锡杖之义,谓僧之止住也。同于挂搭。祖庭事苑八曰:「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著地,挂必于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
【佛学常见辞汇】
与挂单同。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锡杖为得道梯橙之意,此所说与律制之锡杖异。
鸣锡
【佛学大辞典】
(物名)锡杖之异名。
【佛学大辞典】
(物名)锡杖之略。
锡杖
【佛学大辞典】
(物名)十八物之一。梵语,吃弃罗Khakkhara,译为锡杖,声杖,呜杖。锡者,取振时作锡之声。又有智杖,德杖之德名。有显密之二意。显教为乞食或驱虫也。锡杖经曰:「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毗奈耶杂事三十四曰:「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何故打破我门?默尔无答。佛言:不应打门,可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警觉。(中略)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十诵律五十六曰:「杖法者,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遣毒虫,是名杖法。」四分律五十三曰:「诸比丘道行,见蛇蛆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投锡杖动。」其制法依锡杖经,迦叶佛为二股十二环,释迦佛为四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二股十二环表世谛第一谛之二谛与十二因缘。然寄归传四曰:「言锡杖者,梵云契弃罗,则是鸣声之义。古人译为锡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杖任情称。说目验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捲,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环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铃任情。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劳心?而复通身总铁,头安四股,重滞将持,非常冷涩,非本制也。」密教以为五大所成之法界塔婆,地藏观音之三昧耶形也。故有六环,以表六大,上头有五轮之捲形,以表宝塔。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之义。比丘向人乞食,到门口,便振动锡杖上的小环作声,以让人知道。
三条锡杖
【佛学大辞典】
(仪式)九条锡杖中之前三条,略用之法也。
解虎锡
【佛学大辞典】
(故事)高齐僧稠禅师,以锡杖解两虎之斗。续高僧传十六(僧稠传)曰:「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又隋昙询禅师有此事。续高僧传十六(昙询传)曰:「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询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语云:同居林薮,计无大乖,幸各分路。虎低头受命,便饮气而散。」證道歌曰:「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
锡杖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得道梯邓锡杖经之略名。
锡崙
【佛学大辞典】
(地名)印度半岛东南端之一岛。虽称世尊传道之地,然实非也。乃阿育王王子摩呬陀开教之地耳。又曰狮子洲。
杖锡
【俗语佛源】
即执持锡杖。锡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铁,上有环,木柄,振动时有响声。为何叫锡杖?因取「锡锡」作响而得名,并非锡杖一定要用锡来制作不可。在古代,僧人出门云游,手持锡杖。南朝梁代慧皎《高僧传·康僧会》:「僧会欲使道(指佛法)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唐·杜甫亦有「杖锡何来此」的诗句。由于僧人手持锡杖云游,故又称为「杖锡客」。锡杖又名「智杖」或「德杖」。古时僧人持侦缉云游,有两种用处:一是乞食时不说话,振动锡杖作响,使施主知道有僧乞食;二是作防卫武器,驱赶牛、犬,以免伤害自己。但是锡杖传入中国之后,却完全神圣化了,使其成为宗教仪式上的陈设品。现在只在及其隆重的仪式上,主法僧人才使用它,这就完全失去了锡杖原来的意义。锡杖的形式,也与原来印度的锡杖不一样。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其环或圆或匾,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中国的锡杖,是「头安四股」,义净认为这与本制不合。在古诗中如清·孙枝蔚《劝酒歌》一:「正逢老僧锡杖来,见我相劝学参禅。」(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