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题本(題本)  拼音:tí běn
明、清时,凡有关军事、钱粮、地方民务等大小公事,由官员用印具题,送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的文书。与奏本不同。《红楼梦》第一八回:「贾政方略心意宽畅,又请贾母等到园中,色色斟酌,点缀妥当,再无一些遗漏不当之处了,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
《漢語大詞典》:徵比
1.谓征用人力并考校其服役成绩。周礼·地官·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郑玄 注:“徵,徵召也。比,案比。” 贾公彦 疏:“谓政教号令、徵发校比之等也。”
2.称征收钱粮而比较其多寡之数。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三:“南方之吏,又日困於徵比之劳。”
《國語辭典》:放赈(放賑)  拼音:fàng zhèn
发放救济物资给灾民。《三侠五义》第一五回:「本阁还要按户稽查花名。秉公放赈,以抒民困。」
《漢語大詞典》:浮粮(浮糧)
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清史稿·世宗纪:“丁巳,蠲 苏 松 浮粮四十五万两。” 李烈钧 《辛亥革命与督赣时期》:“ 武寧 各县自 太平天囯 以来,即有浮粮病民,余亦下令取消之。”
《漢語大詞典》:征比(徵比)
(1).谓征用人力并考校其服役成绩。周礼·地官·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郑玄 注:“徵,徵召也。比,案比。” 贾公彦 疏:“谓政教号令、徵发校比之等也。”
(2).称征收钱粮而比较其多寡之数。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政事三:“南方之吏,又日困於徵比之劳。”
《漢語大詞典》:倒箱
旧时官府把催征钱粮的串票全数发出叫做“倒箱”。 清 冯桂芬 《与许抚部书》之二:“向来办灾若干分,即徵银若干分,今则年年办灾,年年倒箱,能徵若干,惟力是视。”
《漢語大詞典》:解户
旧时解纳钱粮的差役。宋书·孝武帝纪:“八月辛未, 武皇帝 旧役军身,尝在斋内,人身犹存者,普赠解户。”明史·食货志二:“民所患苦,莫如差役。钱粮有收户、解户,驛递有马户,供应有行户。”
分類:钱粮差役
《國語辭典》:耗羡(耗羨)  拼音:hào xiàn
旧时官吏徵收银粮时,为防止漕运的耗损,于正额之外多收若干,称为「耗羡」。《儒林外史》第四回:「一岁之中,钱粮、耗羡、花、布、牛、驴、渔船、田房税,不下万金。」
《漢語大詞典》:附余(附餘)
超过钱粮征收定额的多馀部分。《元典章·户部·办课合行事宜》:“在前行分管课官典侵使附餘钱数,体察得实,亦仰就便追问。”《明律·户律·多收税粮斛面》:“多收斛面者,杖六十,若以附餘粮数,计贜重者,坐贜论。”
《漢語大詞典》:滚催
谓按限定时日依次催纳钱粮。《清会典事例·户部·催科》:“﹝ 康熙 ﹞三十九年题准:徵粮设立滚单,於纳户名下,註明田亩若干,该银米若干,春应完若干,秋应完若干。分作十限,每限应完若干,给发甲内首名,挨次滚催,令民遵照部例。”参见“ 滚单 ”。
《漢語大詞典》:滚单(滚單)
清 康熙 年间田赋催科用的一种单据。规定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发给甲首,挨次催缴,令自封投柜。《清会典事例·户部·催科禁令》:“至於一州县滚单之多,动以万计,而上司难以稽察,无从发觉。其为民间之害,固不浅於重耗也。”《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有天到了 山西 境界, 山西 抚臺预先有滚单下来,给沿途州县。”参见“ 滚催 ”。
《漢語大詞典》:催首
亦称“ 催头 ”。 封建社会中官府指定摧征钱粮的人。倘不能催促欠户如限缴清,催首要受追比,因此而家破人亡者,亦所在多有。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点催首,放富差贫;保解户,欺软怕硬。”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滚单落户》:“五户中以欠数最多者为催头。其单,甲长领给最多者。催头逢卯,执单赴比。比后又交与下手欠数多者为催头。”
《漢語大詞典》:流抵
旧时田赋制度,准将当年所纳钱粮,扣除灾荒蠲免所得的馀额,抵作次年应纳的赋税,叫流抵。《清文献通考·田赋二》:“蠲免灾荒,除本年应蠲钱粮即於本年扣免外,亦有本年纳户之钱粮收完在前奉蠲在后,则以本年应蠲钱粮抵次年应纳正赋,名曰流抵。”
《漢語大詞典》:司册
负责征收钱粮赋税。册,黄册。 清 黄宗羲 《山西右参政吁之丘公墓碑》:“遂奉命榷税 滸墅 ,司册 后湖 。”
《漢語大詞典》:粮胥(糧胥)
经管钱粮的小吏。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某生﹞逋课积年,粮胥虽屡受杖,相戒不以闻。”
《漢語大詞典》:司农仰屋(司農仰屋)
主管钱粮的官员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形容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回:“朝廷因连年国费浩烦,且因赔款又重,又要办理新政,正在司农仰屋的时候,势不免裁省经费。” 梁启超 《中国国债史》:“ 光绪 廿一年九月,即应偿第一次五十兆两之期,司农仰屋,不能不乞灵於外债。” 李大钊 《大哀篇》:“重以库帑空虚,岁出增巨,借款未成,司农仰屋,势不能不加征重敛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