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穿针女


《西京杂记》卷一~072~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典故

《西京杂记》卷一~072~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例句

穿针楼上闭秋烟,织女佳期又隔年。 李群玉 秋登涔阳城

典故
七夕穿针


《西京杂记》卷一~072~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荆楚岁时记》~45~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也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瓜上,则以为符应。
典故
执燧奔
 
相关人物
针尹


《春秋左传·定公四年》
「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晋·杜预注:「烧火燧系象尾,使赴吴师,惊却之。」

例句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孔绍安 结客少年场行

执燧奔吴战,量舟入魏墟。 李峤

典故
杨高郭玉针

相关人物
郭玉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下·郭玉〉~2735~
郭玉者,广汉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閒,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
典故

《韩非子》卷七〈喻老〉~397~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盐铁论》卷六《箴石》~40~
丞相曰:「吾闻诸郑长者曰:『君子正颜色,则远暴嫚;出辞气,则远鄙倍矣。』故言可述,行可则。此有司夙昔所愿睹也。若夫剑客论、博奕辩,盛色而相苏,立权以不相假,使有司不能取贤良之议,而贤良、文学被不逊之名,窃为诸生不取也。公孙龙有言:『论之为道辩,故不可以不属意,属意相宽,相宽其归争,争而不让,则入于鄙。』今有司以不仁,又蒙素餐,无以更责雪耻矣。县官所招举贤良、文学,而及亲民伟仕,亦未见其能用箴石而医百姓之疾也。」
《漢語大詞典》:穿针(穿針,穿鍼)
亦作“ 穿鍼 ”。
(1).将线穿入针孔。 北周 庾信 《对独赋》:“灯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针觉最难。”
(2).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穿七孔针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唐 王勃 《七夕赋》:“海人支石之机,江女穿鍼之阁。” 明 何景明 《七夕》诗:“闺中擣素思关塞,楼上穿针待女牛。”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席散后,我忽忆未效穿针乞巧故事,否则也在黑暗中撮弄她们一下子,增些欢笑。”
《漢語大詞典》:穿针楼(穿針樓)
相传 南朝 齐武帝 建 层城观 ,七夕宫女登之穿针,称为“穿针楼”。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莫言 相送浦 ,不及 穿针楼 。”参见“ 穿针 ”。
《漢語大詞典》:穿针(穿針,穿鍼)
亦作“ 穿鍼 ”。
(1).将线穿入针孔。 北周 庾信 《对独赋》:“灯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针觉最难。”
(2).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穿七孔针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唐 王勃 《七夕赋》:“海人支石之机,江女穿鍼之阁。” 明 何景明 《七夕》诗:“闺中擣素思关塞,楼上穿针待女牛。”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席散后,我忽忆未效穿针乞巧故事,否则也在黑暗中撮弄她们一下子,增些欢笑。”
《國語辭典》:燧象  拼音:suì xiàng
尾巴系有火把的象。《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唐。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漢語大詞典》:针石(針石)
亦作“鍼石”。
(1).用砭石制成的石针。古代针灸用石针,后世用金针。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肌肤,鍼石之所及。”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和 鹊 虽不长生,而针石不可谓非济命之器也。”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汤沐具而蟣虱相吊,针石炽而痈疽立溃。” 明 李东阳 《吴原博修撰医俗亭》诗:“託君多病躯,藉此鍼石手。”
(2).即砭石。形如玉,可以制针灸用的石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砭石:“按《东山经》云: 高氏之山 , 鳧丽之山 ,皆多针石。 郭璞 注云:可为砭针也。”
(3).比喻摆脱困阨或解除弊病的手段。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病:“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鍼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