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吴越时禅僧。嗣罗山道闲,后住婺州金柱山。《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傅章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傅章。俗姓彭氏。开封东明人也。厥父諲即邑甸之上农也。尘务之外正见不回。恒读佛经悬解诠旨。母邢氏尝梦入法宇手探道器。因而娠焉。与父知怀非常之子。指腹誓令出俗。年甫十一。乃礼本邑唯识师秘公为师。一见异之。初授净名仁王法华三经。及削发去周罗。随秘公游五台礼文殊应迹之地。其年受具。为息慈日便于浚郊清朗法师座下听习法华经。后于睢阳道雅法师重温前业。寻学唯识于本师。颇揭厉于义津法水。又亲附副僧录通慧。因明且臻其极章。日诵三经兼二戒本。讲贯训徒向二十载。未尝少辍。广顺中左街僧录广智大师。荐闻于周高祖赐紫方袍。大宋乾德二年左街僧录道深。荐于太祖神德皇帝赐师号曰义明。俄示疾而终于本院。春秋五十五。法岁三十六。未绝之前命笔作偈警世。而赠诸朋执矣。所度弟子一十五人。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卜京之南原用茶毗之法。薪尽火灭得舌且不灰。众叹戒德。门人檀信共立塔焉。则开宝五年也。先是厥父恒务法华经。终后焚之亦舌不坏。子父同验实为罕有。相国寺清慧大师彝炳为塔铭焉。
释义楚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
义楚,俗姓裴氏,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后居齐州。七岁出家,以其诸父脩进为师。勤学不懈,潜心著述,曾拟白居易《六帖》,纂辑佛书为《释氏六帖》,于后周显德初上之。周世宗敕付史馆,赐紫衣,仍加号明教大师。宋开宝中卒,俗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四。见《宋高僧传》卷七,《册府元龟》卷五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裴氏。相之安阳人。其季父二。皆出家。以行业致名位。曰修进。则尝于法华经一字一拜矣。而犹日课观音普门支品。今方为历下临坛大德。曰省伦。尝诵大悲楞严咒各一亿遍。今方主青丘香严院。楚始七岁。以亲命来省二父。而进因以薙染焉。既登具勤学罔懈。俱舍一宗造微臻极。遂以圆晖疏传。讲十许遍。后以教门诸文。而世之昧者用之。多致舛谬。乃悉类粹而区分之。使一藏义理事实昭著效白。而士之执笔鼓舌者。无所疑惑。则于天下诚。便起晋开运二年。至周显德元年。成书。总五十部。列四百四十门。名释氏六怗。盖拟唐之白氏云。进呈。诏赐紫伽梨明教大师号。仍以其书付史馆。开宝中。卒于龙兴伽蓝。寿七十四。腊五十四。楚晚年自以瞽。忏悔过曰。吾之述作又岂免于芟夷。佛意。破碎法章哉。既而复明。议者。以其至诚所感。其书则枢密相国王公朴。叙其端云。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楚。俗姓裴氏。祖相州安阳人也。楚七岁来省历下临坛大德修进。因为出家师也。进乃楚之诸父也。季父省伦居香严院。进也诵观音普门支经向十万遍。立礼法华经。字字各拜拜且彻部焉。伦则青丘主宰。禅居诵大悲佛顶俱一亿遍。楚执柯伐木。熏习相资。登此近圆。勤学不懈。敏慧夙成。俱舍一宗造微臻极。遂传讲圆晖疏十许遍。后该览大藏三遍。乃慨儒家为佛教之文而多谬解解既谬欤事多误用。拟白乐天六帖。纂释氏义理文章。庶事群品以类相从。建其门目总括大纲。计五十部。随事别列四百四十门。始从法王利见部终师子兽类部。其间物类检括周旋。令供笔之时必无告乏矣。一十年中孜孜罔倦。起晋开运二年至显德元年毕进呈。世宗敕付史馆。赐紫衣仍加号明教大师。以开宝中终于龙兴伽蓝。俗寿七十四。法腊五十四。楚始谋此作。随得便书。裒多益寡。日居月诸郁成编录。忽因本院门古石上有六帖二字天然分明。睹此灵符乃知宿定。搜今斡古笔不停缀。时枢密相国王公朴。为楚作序冠于编首。今行于寰海矣。初楚著述心亦劳止。而双目丧明。医工莫疗。遂冥心忏过。虑删碎教文裁量差脱。如是虔虔更无间息。再岁还明。人谓其徵感焉。
僧义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安阳人。俗姓裴。七岁至历下,后该览《大藏》。拟白乐天《六帖》,纂《释氏庶事群品》,以类相从,建其门目,凡四百四十门。始从法王利见部,终狮子兽类部,物类检括。后周世宗显德初进呈,世宗敕付史馆,加号“明教大师”。宋太祖开宝中卒,年七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7—988 【介绍】: 宋僧。高丽国人,字惟远。俗姓尹。后晋时来中国,初学《华严经》,后至天台,谒螺溪羲寂,受一心三观之教。学成,将欲回国,四明郡守钱惟治等固留之,遂不归。宋初,主宝云寺,敷扬教观,几二十年,受业者不可胜纪。后世尊为天台宗十六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了,字廓然,俗姓钟离。嵩山佛慈玑禅师侍者(《许彦周诗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怀(九九三~一○六四),俗姓陈,世称天衣怀。温州(今属浙江)人。为青原下十一世,雪窦显禅师法嗣。落发于汴京景德寺。仁宗天圣中试经得度。凡住楂林、天衣等八刹。晚以疾居池阳杉山庵,门弟子智才迎住临安佛日寺。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二。徽宗崇宁中赐谥振宗大师。事见《宝晋英光集》卷七《天衣怀禅师碑》、《禅林僧宝传》卷一一及《五灯会元》卷一六。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义怀(九八九——一○六○),永嘉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姓陈氏,世以渔为业。长入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天圣中试经得度。东游姑苏翠峰寺,谒雪窦重显,汲水担柴,辛苦修炼。后出世于铁佛寺,倡言法要,重显激赏,以为类己。寻住越州天衣寺,五迁法席,兴荒废,振法道,大兴云门宗风,世称天衣义怀。嘉祐五年寂,年七十二。崇宁中谥振宗大师。有《天衣义怀禅师语要》一卷。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八等。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一
禅师名义怀。生陈氏。温州乐清人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除。而光照户。已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儿稚坐父船尾。渔得鱼付怀。怀不忍串之。私投江中。父怒笞诟。甘甜之。不以介意。长游京师。依景德寺。天圣中试经得度。怀清癯。行步迟缓。众中望见。如鹤在鸡群。时有言法华者。不测人也。行市井。拊怀背曰。临济德山去。怀初未喻。问耆宿。曰。汝其当宏禅宗乎。行矣。勿滞于此。怀初谒荆州金銮善禅师。不契。后谒叶县省禅师。又不契。东游至翠峰。众盛。怀当营炊。自汲涧。折担悟旨。显公印可。以为奇。辞去久无耗。有僧自淮上来。曰怀出世铁佛矣。显使诵提倡之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显激赏以为类己。先使慰抚之。怀乃敢通门人之礼。然诸方服其精识。自铁佛至天衣。五迁法席。皆荒凉处。怀至必幻出楼观。四事成就。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门弟子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归养侍剂药。才如姑苏未还。怀促其归。至门而怀已别众。才问。卵塔已毕。如何是毕竟事。怀竖拳示之。遂倒卧。推枕而化。阅世七十二。坐四十六夏。葬佛日。崇宁中。 敕谥振宗大师。赞曰。予观雪窦天衣。父子提唱之语。其指示心法。广大分晓。如云廓天布。而后之学者。失其旨的。争以识情数量。义学品目。缁秽之。譬如燧人氏钻火。将以烹饪飨上帝。而秦始皇用之。以烹儒焚书。岂不误哉。然余闻。菩萨宏法。为内外护。皆本愿力故。曾集贤之知雪窦。言法华之识天衣。疑非苟然者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怀。温州乐清陈氏子。世以渔为业。母梦星陨屋除。其光照户。而娠。及生尤多吉祥。儿稚父命坐船尾串鱼。师不忍投鱼江中。父怒笞诟。甘受之。长游京师。依景德寺。试经得度。师清癯。行步迟缓。众中望见。如鹤在鸡群。言法华遇师市中。拊师背曰。临济德山去。初谒金銮善。次谒叶县省。皆不契。谒明觉于翠峰。师当营炊。因汲涧折担悟旨。觉印可之。辞去久无耗。有僧自淮上来曰。怀出世铁佛矣。峰使诵提唱之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觉激赏。以为类己。先使慰抚之。乃敢通门人之礼。诸方服其精识。自铁佛至天衣。凡五迁法席。所至必幻出楼观说法。纵横驰骋。人难遘仰。庐山舜老夫。疑之。后闻其语叹云。真善知识也。晚以疾居池州杉山庵。弟子智才。住杭之佛日山。仰归养侍剂药。才如姑苏未还。师促归至门。师已别众。才问。卵塔已成。如何是毕竟事。师举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阅世七十二。坐夏四十六。塔全身佛日山。崇宁中。赐谥振宗禅师。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义怀,姓陈氏,乐清人。游汴京,投景德寺,为行童。天圣中,试经得度,依明觉禅师。于翠峰,偶汲水折担,忽大悟,作偈呈觉,觉称善。其后五坐道场,化导甚广。怀既了悟法原,密修净行。尝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又违佛语。毕竟如何?”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晚以疾居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临平佛日寺,迎归奉养。才往苏州,怀促之归,别众而逝,年七十二。
释义缘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六
义缘,仁宗时僧人。
释希最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
希最(一○一五——一○九○),俗姓施,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四岁出家,十五受教于钱塘名师慧才。治平中敷讲于秀州青龙镇隆平之塔院,后徙居胜果寺。元祐五年秋坐化,寿七十六。赐号妙悟。见吕益梁《胜果寺妙悟大师碑铭》(《至元嘉禾志》卷二一),《补续高僧传》卷二。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希最。霅川施氏子。四岁出家。十五传教观于广慈。同门畏爱。号为义虎。治平中。始敷讲于嘉禾隆平。继徙居胜果。有空室祟所栖。师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今被法遣。法力没。当复来。数日击物飏火。变怪百出。师诃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乎。乃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为其破障。忽空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今知悔过谢罪。且云。蒙师法力。当往生它化天矣。自此遂绝。师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解谤。净觉复作雪谤。时法智在疾。不复答。净觉在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师不甘。乃作评谤。以极辩之。其略有云。近睹雪谤盛制。所谓救生法二身。雪增减二谤者也。然此书一往可观。再言有失。解谤虽已焕然。雪谤犹自冰执。今据吾祖之格。以评阇黎之谬解。净觉见之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元祐庚午秋。坐化。阇维得舍利数百。 系曰。慈辩虽教人。每与禅衲游。尝问道于大通。通寄以书。发缄睹黑白二圆相。恍然有悟。答偈曰。黑相白相。担枷过状。了不了兮。无风起浪。若问究竟事如何。洞庭山在太湖上。慈辩眼光。出涯涘矣。由是。而知得台宗之真者。不在言说间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希最,姓施氏,霅川人。四岁出家,覃恩得度。年十五传教观于雷峰广慈,同门畏爱,号为“义虎”。治平中,敷讲于嘉禾隆平。已而徙居圣果,空室有怪,每崇所栖,希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云:“今被法来遣,若法力没,当复来此。”数日,击物扬火,变怪百出。希呵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乃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助其破障。忽空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大略陈悔过之词,且云:“蒙师说法之力,当生他化天。”自此绝迹。希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解谤》,净觉复作《雪谤》。时法智在疾,不复答。净觉在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希闻之,乃作《评谤》以辨。净觉见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哲宗元祐庚午秋,集众书偈坐化,阇维,舍利数百,赐号“妙悟”。
释德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德普。绵州蒲氏子。少尚气节。博观有卓识。见富乐山静禅。师合爪作礼曰。此吾师也。静与语奇之。携归山中。阴察之。其作止类老头陀。静曰。此子赋性豪纵。不受控御。而能折节。杵臼炊爨间。以事众为务。是为希有。年十八得度受具。秀出讲席。解唯识起信论。两川无敢难诘者。号义虎。罪圭峰疏义多臆识。擿其失处。诫学者不可信。老师皆数之。曰。圭峰清凉国师所印可。汝敢雌黄。蚍蜉撼树之论。汝今是矣。普叹曰。学者以名位惑久矣。清凉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奈何甘自退屈乎。佛法其微矣。此其兆也。时惟胜禅师还自江西。吕大防微仲。由龙图阁直学士。出镇成都。执弟子礼。日夕造谒(或室)。普衣禅者衣。窃听其议终日。一不能晓。归卧看屋梁。曰。胜昔尝业讲有声。吕公世所谓贤者。相与詶酢。敬信如此。而吾乃不信。可乎。然所疑未解。坐寡闻也。乃出蜀。至荆州金銮。夜与一衲。偶忘其名。衲见了山情庵主。普闻其饱参。问之曰。经论何负禅宗。而长老多讥呵之耶。衲曰。以其是识情义理。思想边量。非能发圣得道。脱有得道发圣者。皆藉之以为缘耳。傥不因自悟。唯经论是仗。则能读能知。能见解者。皆證圣成道去矣。宁尚与仆辈。俯仰耶。唯以死语是所知障。故祖师西来也(一本云。故明祖师西来之意也)。如经言。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汝信之乎。对曰。世尊之语。岂敢不信。衲曰。既信矣。则尚何区区远来乎。对曰。吾闻禅宗有别传法。故来耳。衲笑曰。是则未信。非能信也。普曰。其病安在。衲曰。积翠南禅师出世久。子见之。不宜后。见则当使汝疾有廖矣。普即日遂行。以熙宁元年至黄龙。问。阿难问迦叶。世尊付金襕外。传何法。迦叶呼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著。意旨如何。南公曰。上人出蜀。曾到玉泉否。曰曾到。又问曾挂搭否。曰。一夕便发。南公曰。智者道场。关将军打供。与结缘几时。何妨。普默然良久。理前问。南公俛首。普趋出大惊曰。两川义虎。不消此老一唾。八年秋。游螺川。待制刘公沆。请住慧云禅院七年。迁住禾山十有二年。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谓左右曰。诸方尊宿死。丛林必祭。吾以为徒虚设。吾若死。汝曹当先祭。乃令从今办祭。众以其老。又好戏语。复曰。和尚几时迁化。曰。汝辈祭绝即行。于是帏寝堂。坐普其中。置祭读文。跪揖上食。普饮餐自如。自门弟子。下及庄力。日次为之。至明年元日祭绝。曰。明日雪晴乃行。至时晴忽雪。雪止普安坐。焚香而化。阅世六十有七。坐四十九夏。全身塔于寺之左。 赞曰。初云庵自九峰至庐山。诸方禅者毕集门下。杂还多英俊。而云庵尝敛眉曰。法道乃今而后。未可知也。有问其意。曰。先师在黄檗。众不满百。而明眼辈几半。今虽三倍当时。然才一两人耳。余时年少。心非其论。观元普两禅师。皆南公晚子也。而其行已卓绝。且如此。则云庵之言。如百衲帔。天寒岁晚。乃见效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青(一○三二~一○八三),俗姓李,齐地人。青原下十世。七岁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入洛听《华严》五年,弃去。游至浮山,从圆鉴远禅师悟旨,得续太阳正脉。初住白云山海会寺,后移住投子山。神宗元丰六年卒,年五十二。有《空谷集》。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七。 释义青诗,据日本弘教书院刊《大藏经》所收《林泉老人评唱投子青和尚颂古空谷集》为底,原书为六卷。另辑得《五位颂》一首,附于卷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83 【介绍】: 宋僧。青社人。俗姓李。聪颖好学,十五岁试《法华经》得度。从浮山圆鉴参悟佛旨,嗣续太阳正脉。初住海会,次迁投子山胜因院。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义青。本青杜人。李氏子也。七龄颖异。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其师使习百法论。叹曰。三祗涂远。自困何益哉。入洛中听华严五年。反观文字。一切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尝讲至诸林(或作楮林)菩萨偈曰。即心自性。忽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去游方。至浮山。时圆鉴远禅师退席。居会圣岩。远梦得俊鹰畜之。既觉而青适至。远以为吉徵。加意延礼之。留止三年。远问曰。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时如何。世尊默然。汝如何会。青拟进语。远蓦以手掩其口。于是青开悟。拜起。远曰。汝妙悟元机耶。对曰。设有妙悟。也须吐却。时有资侍者在旁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顾曰。合取狗口。汝更忉忉。我即便呕。服勤又三年。圆鉴以大阳皮履布直裰付之曰。代吾续洞上之风。吾住世非久。善自护持。无留此间。青遂辞出山。阅大藏于庐山慧日寺。熙宁六年还龙舒。道俗请住白云山海会寺。计其得法之岁。至此适几十年。又八年移住投子山。道望日远禅者日增。潜通暗證者比比有之。异苗翻茂。果符前谶。青平生不畜长物。弊衲楮衾而已。初开山慈济有记曰。吾塔若红。是吾再来。邦人偶修饰其塔。作玛瑙色。未几而青领院事。山中素无水。众每以为病。忽有泉出山石间。甘凉清洁。郡守贺公。名为再来泉。元丰六年四月末。示微疾。以书辞郡官诸檀越。五月四日。盥沐升座。别众罢。写偈曰。两处住持无可助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遂泊然而化。阇维收舍利灵骨。以闰六月。塔于寺之西北。三峰庵之后。阅世五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无为子杨杰。为赞其像曰。一只履。两牛皮。金乌啼处木鸡飞。半夜卖油翁发笑。白头生得黑头儿(一本云。黑头生得白头儿)。有得法上首一。名道楷禅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青社李氏子。七龄颖异。往妙相寺出家。试经得度。习百法论。即弃游宗席。时圆鉴禅师。居会圣岩。师来。鉴礼延之。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缘。经三载。一日问曰。汝记得话头么。试举看。师拟对。鉴掩其口。师了然开悟。遂礼拜。鉴曰。汝妙悟玄机耶。师曰。设有也须吐却。自此复经三年。鉴时出洞下宗旨示之。悉皆妙契。付与太阳顶相。皮履直裰。嘱曰。代吾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善宜护持。遂书偈送曰。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碾。令依圆通秀禅师。师至彼。无所参问。唯嗜睡而已。执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当行规法。通曰是谁。曰青上座。通曰未可。待与按过。通即拽杖入堂。见师正睡。乃击床诃曰。我这里无闲饭。与上座。吃了打眠。师曰。和尚教。某何为。通曰。何不参禅去。师曰。美食不中饱人吃。通曰。争奈大有人不肯上座。师曰。待肯堪作甚么。通曰。上座见曾甚么人来。师曰浮山。通曰。怪得恁么顽赖。遂握手相笑。归方丈。由是道风籍甚。梁乾化四年夏示寂。敕谥慈济。

人物简介

简介
本名王煦,字义天,后为避宋哲宗讳,以字行。高丽文宗之子,少时出家为僧。曾入宋求法。回国后奏请置教藏都监于兴王寺。殁后,肃宗王颙赐谥大觉国师,又设《仁王经》道场,与群臣皆玄冠素服,辍朝三日而追悼之。
东国僧尼录·诗僧
尝读文烈公集。见大觉国师碑。师以王子求出家。如宋闻道。得贤首达摩天台慈恩南山等五宗法门。至泗上礼僧伽塔。天竺寺礼观音像。皆放光明。北辽天祚帝闻其名。送大藏经诸宗疏钞六千九百馀卷。燕京法师云谞。高昌国阇梨尸罗缚底。亦皆以策书法服为问。辽人来聘者皆请见。吾使入辽。则必问师安否。日本人求师碑志。其为异国所尊如此。师馀力外学经史百子。皆寻其根抵。率尔落笔。文辞平淡而有味。令得数诗尝味之。文烈公平淡之言。信哉。到飞来方丈。礼普德圣师云。涅盘方等教。传授自吾师。两圣横经日。(元晓义相。受涅槃维摩经于师)高僧独步时。随缘任南北。在道勿迎随。可借飞房后。东明古国危。(师本高句丽盘龙寺沙门飞房至百济孤大山。后神人见于高句丽马岭。告人曰。汝国败无日)题锦石庵云。老苔班似锦。瑞石列如屏。时有高僧倚。长眠养性灵。题龙岩院云。踏尽残花上翠微。徘徊瞻景欲忘归。他年若也酬前志。高卧烟霞与世违(补闲集)。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义天者。高丽国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上表。乞传贤首教。归朝弘扬。敕有司。举可授法者。以诚法师对。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三一
义堪,徽宗时僧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义光,高宗绍兴初住洪州丰城罗山妙心院。事见《三馀集》卷四《罗山妙心院华严经室记》。
释义远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六
义远,绍兴间僧人,著有《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见《大正藏》卷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