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山郡
指偏僻的郡县。三国志·蜀志·刘封传:“自 关羽 围 樊城 、 襄阳 ,连呼 封 达 ,令发兵自助。 封 达 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 羽 命。” 唐 吕温 《道州夏日早访荀参军林园敬酬见赠》诗:“山郡本来车马少,更容相访莫辞喧。” 明 李梦阳 《襄阳篇奉寄同知李公》诗:“幸且便山郡,聊游谢覊缚。”
分類:偏僻郡县
《國語辭典》:主簿  拼音:zhǔ bù
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晋书。卷六二。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哥哥官授绵州绵山县主簿,小生官绶详州司户。」也称为「印曹」。
《國語辭典》:郡县(郡縣)  拼音:jùn xiàn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封建,改行郡县制度,将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國語辭典》:郡守  拼音:jùn shǒu
1.职官名。秦时一郡最高的行政首长。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见《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
2.旧时知府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郡国(郡國)
郡和国的并称。 汉 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 南北朝 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 隋 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史记·酷吏列传:“上乃拜 成 为关都尉。岁餘, 关东 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寧见乳虎,无值 寧成 之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当 乾元 、 广德 之间,郡国多事。” 清 刘逢源 《郭泰》诗:“博带雍容七尺身,遨游郡国擅人伦。”
《漢語大詞典》:吴会(吴會)
唐 以后,俗亦称 平江府 (今 江苏 苏州 )为 吴会 。 元 陆友仁 吴中旧事:“府署之南名 吴会坊 。”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世多称 平江 为 吴会 ,意谓 吴 为东南一都会也。自 唐 以来如此,今郡中有 吴会亭 ,府治前有 吴会坊 。”
分類:江苏苏州
《漢語大詞典》:铜章(銅章)
古代铜制的官印。 唐 以来称郡县长官或指相应的官职。 汉 应劭 汉官仪:“千石至三百石铜印。六百石铜章墨綬。” 唐 岑参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诗:“县花迎墨綬,关柳拂铜章。” 明 宋濂 《处州季君墓铭》:“手麾义旌,从者如水,左捕右攘,朱衣铜章。”
《漢語大詞典》:都亭
都邑中的传舍。 秦 法,十里一亭。郡县治所则置都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相如 往,舍都亭。” 司马贞 索隐:“ 临邛 郭下之亭也。”晋书·罗宪传:“﹝ 罗宪 ﹞知 刘禪 降,乃率所统临於都亭三日。” 明 徐祯卿 《送士选侍御》诗:“塞北 荆 南心万里,佩刀长揖向都亭。”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严延年传》云:‘母止都亭不入。’都亭,邑中传舍也。”
《漢語大詞典》:剧邑(劇邑)
政务繁剧的郡县。晋书·王猛传:“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 前蜀 杜光庭 《程德柔醮水府修堰词》:“ 当县 地控上游,素名剧邑,赋舆重大,耕稼兹繁。” 宋 叶适 《题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剧邑,乃不忘博学审问之功;他日闻其政,必异於今人也。” 清 周在浚 《周亮工行述》:“ 潍 ,剧邑也,事繁丛弊。”
《漢語大詞典》:属郡(屬郡)
所属的郡县。 唐 韩愈 《送李尚书赴襄阳》诗:“赐书宽属郡,战马隔邻疆。”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巨山争体统:“初非总领之幕客,亦非 湖 广 之属郡。”
分類:所属郡县
《漢語大詞典》:监郡(監郡)
监察郡县。亦指监察郡县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序:“监御史, 秦 官,掌监郡。”说郛卷三二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诗谈》:“ 魏公 开宴召三人者同赏,时 王禹玉 作监郡, 王荆公 为幕官, 陈秀公 初授卫尉寺丞为过客,其后四人皆相继登台辅。” 元 虞集 《福州总管刘侯墓碑》:“﹝ 至元 ﹞二十二年,盗起其属县,监郡几陷贼手,侯破贼出之。”《剪灯新话·申阳洞记》:“ 天歷 间,父友有任 桂州 监郡者,因往投焉。”
《漢語大詞典》:掾属(掾屬)
佐治的官吏。 汉 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魏 晋 以后,改由吏部任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秋八月,公东征海贼”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王沉 魏书:“﹝ 曹操 令曰:﹞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 武生 为府掾属,公务繁伙,或数夜一直,或竟日不归。” 康有为 《大同书》庚部第七章:“府史皆有长贰、掾属、胥徒焉,其官数各视其地。”
《漢語大詞典》:主吏
秦 汉 郡县地方官的属吏。史记·高祖本纪:“ 沛 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 裴骃 集解引 孟康 曰:“主吏,功曹也。” 清 洪颐煊 读书丛录·都吏:“ 汉 制太守属官……内事考课迁除,皆功曹主之,故称主吏。”参见“ 功曹 ”。
《國語辭典》:功曹  拼音:gōng cáo
职官名。负责选署功劳工作。汉代有功曹吏,为郡属吏,北齐以后多称功曹参军,至宋代时废除。《西游记》第一五回:「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轮流值日听候。」
《漢語大詞典》:列曹
(1).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 西汉 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另四人分为四曹; 东汉 置尚书六人,一人为仆射,另五人分为五曹,因其数多,故称“列曹”。 汉 应璩 《与武帝荐贲琳》:“宜授以千里之涂,任以列曹之职。”
(2).称郡县之属官。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薛侍郎 竟终於列曹,始知前辈不可忽后辈也。”
《漢語大詞典》:土断(土斷)
东晋 、 南朝 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 西晋 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 江 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 东晋 哀帝 时, 桓温 推行土断法,裁併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晋书·成帝纪:“﹝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兴平陵 。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宋书·武帝纪中:“及至大司马 桓温 ,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旧唐书·杨炎传:“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姦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於朝廷。”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户口,令所在土断,严其法制,谓之庚戌制。” 胡三省 注:“令西北士民侨寓东南者,所在以土著为断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