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忌讳(忌諱)  拼音:jì huì
1.避忌、隐讳某些言语或举动。《红楼梦》第六○回:「人家还没拿进个什么儿来,就说使不得,不乾不净的东西忌讳。」《老残游记》第一三回:「我知道黄老爷是没忌讳的人,只管哭,不要紧的。」
2.北方方言。指醋。以酒发酵或以米、麦、高粱等酿成的酸味液体。
《國語辭典》:避讳(避諱)  拼音:bì huì
1.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2.避免触犯忌讳。《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漢語大詞典》:避诎(避詘)
犹避忌。 宋 苏舜钦 《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性忠鯁嫉邪,喜评刺,无所避詘,当涂忌之,故官不大进。”
分類:避忌
《國語辭典》:无忌(無忌)  拼音:wú jì
1.没有猜忌。《三国志。卷四三。蜀书。吕凯传》:「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托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
2.毫无忌惮。《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郭汜自为大将军,横行无忌,朝廷无人敢言。」
3.没有忌讳。如:「童言无忌」。
《國語辭典》:回避  拼音:huí bì
1.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 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回避(迴避)  拼音:huí bì
1.因有所顾忌而离开、躲避。《红楼梦》第五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容之妻回避了。」《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他身走进房间,众秀才只得起身回避。」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直笔(直筆)  拼音:zhí bǐ
根据事实书写,毫不隐瞒作假。《晋书。卷一二四。慕容盛载记》:「但时无直笔之史,后儒承其谬谈故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
《漢語大詞典》:顾避(顧避)
顾虑避忌。魏书·良吏传·窦瑗:“ 瑗 案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讎疾。”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 竦 ( 夏竦 )任西事,依违顾避,久之无功。”
分類:顾虑避忌
《國語辭典》:回护(回護)  拼音:huí hù
包庇、袒护。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这是他自犯下来的,教我怎生回护他?」《金瓶梅》第五八回:「若是在家藏著,你进去对他妈说,教他快收拾一答儿来。俺就与你替他回护两句言语儿,爹就罢了。」也作「回护」。
《國語辭典》:回护(迴護)  拼音:huí hù
袒护、包庇。《老残游记》第一六回:「刚弼道:『你公公横竖已死,你何必替他回护呢?』」也作「回护」。
《國語辭典》:禁忌  拼音:jìn jì
忌讳。《后汉书。卷四八。杨终传》:「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俊臣是官家子弟,不晓得江湖上的禁忌。」
《國語辭典》:生冷  拼音:shēng lěng
没熟或冷水冷食之类的食物。晋。王献之杂帖〉:「妄近生冷,体气顿至此。」《官话指南。卷三。使令通话》:「那面子药,叫分三回吃,务必要临睡的时候吃才好,还说叫忌生冷。」
《漢語大詞典》:讳忌(諱忌)
避忌某些言语或举动。鬼谷子·权篇:“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后汉书·郭镇传:“司隶校尉 下邳 赵兴 亦不卹讳忌,每入官舍,輒更缮修馆宇,移穿改筑。”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二:“初,执事坐殿廡下,对方正策,指斥天下利害,奋不讳忌。”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五:“最初我想去看看那个求死不能的不幸者,但随即想到了一个没落大家庭的讳忌,我回到房里,把门关上。”
《國語辭典》:宣淫  拼音:xuān yín
公然做淫乱的事。《左传。宣公九年》:「公卿宣淫,民无效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这事有个委曲,非孟浪男女宣淫也。」
《國語辭典》:回忌  拼音:huí jì
1.回避忌讳。《新唐书。卷一八五。王徽传》:「书二十馀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
2.人死后一周年的忌日。
分類:回避避忌
《漢語大詞典》:避回(避迴)
亦作“ 避迴 ”。 回避;避忌。汉书·酷吏传·王温舒:“稍迁至 广平 都尉,择郡中豪敢往吏十餘人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回,夷之,亦灭宗。” 颜师古 注:“避回,谓不尽意捕击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斩断》:“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迴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 章炳麟 《致袁世凯书》:“曩者 孙公 草创 金陵 ,纲纪未具,政事小有凌乱;其於 炳麟 ,又有同义肺府之亲,然犹奋笔弹射,无所避回。”
分類:回避避忌
《漢語大詞典》:避隐(避隱)
(1).遮蔽;隐蔽。史记·大宛列传论:“《禹本纪》言: 河 出 崑崙 。 崑崙 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宋 叶适 《宿觉庵记》:“稍种竹树,有所避隐出没,以为风雨晦明之地。”
(2).避世隐居。后汉书·陈寔传:“后令復召为吏,乃避隐 阳城山 中。” 三国 魏 曹植 《夏禹赞》:“避隐 商山 ,示不敢莅,诸侯向己,乃奉天秩。” 元 袁桷 《安先生墓表》:“素多疾,尝避隐 封龙山 ,然卒不得年。”
(3).回避躲藏。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黄陂丞》:“县宰 建昌 李德叟 率主簿尉偕视之,二妇了不避隐。”
(4).避忌隐瞒。 明 卢象升 《特举俸深贤能道臣疏》:“臣所言所行,有费商榷者,本官无不直披心胸,未尝瞻顾避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