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信从(信從)  拼音:xìn cóng
信任听从。《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高丽之兵脆弱,袜啰之言誇诞,说谎的言语也,不可信从。」《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矫公初时也还有信从之意,听说到『收回雷部,也未可知』,到不免有疑。」
《國語辭典》:殉义(殉義)  拼音:xùn yì
终身遵行道义,并能为道义而死。三国。魏。嵇康〈管蔡论〉:「夫管、蔡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唐。罗隐〈投郑尚书启〉:「何昔时有殉义之人,而今日无死恩之士?」
《漢語大詞典》:服教
遵从教化;接受教诲。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 管 蔡 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三国志·魏志·何夔传:“今虽小安,然服教日浅。” 宋 龚鼎臣 东原录:“里巷细民,有以是非相较,患人之不及己知己善者,傍有儕类曰:‘……尔但为善,则人亦称你如称药矣。’其人默而服教。”
《漢語大詞典》:七教
(1).古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互相间各自应当遵从的伦理规范。礼记·王制:“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孔颖达 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妇三、君臣四、长幼五、朋友六、宾客七也。”荀子·大略:“修六礼,明七教。”
(2).古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 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之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大戴礼记·王言“尊齿”作“顺齿”,“廉让”作“强果”。
《漢語大詞典》:强果
亦作“彊果”。 坚强果敢。《逸周书·谥法》:“猛以彊果曰威。”新唐书·杜伏威传:“少彊果,膂力絶人。” 宋 王安石 《广西转运使屯田员外郎苏君墓志铭》:“其言恬然,无有怨悔,遇事强果,未尝少屈。” 清 姚鼐 《张逸园家传》:“都御史为人端凝朴慎,而君慷慨强果。”
《國語辭典》:违逆(違逆)  拼音:wéi nì
违背、忤逆。《三国志。卷五二。吴书。张昭传》:「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
《漢語大詞典》:遵令
遵从命令。《水浒传》第九五回:“ 吴学究 又教 宋先锋 传令,须分扎营寨……如 李药师 六花阵之法。众将遵令。” 清 魏源 《筹海篇·议款》:“观禁烟新令初颁,各国遵令。”
《漢語大詞典》:应唯(應唯)
古代礼仪。口应“唯”声,表示遵从。多用于对尊长。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又曰:‘大惊怕否? 胡二姊 知君在此,故来安慰,无至忧疑也。’ 燧 乃应唯而出。”
《漢語大詞典》:违错(違錯)
(1).失误;错乱。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昔 袁公 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 曹公 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元典章·台纲一·设立宪台格例》:“诸官司刑名违错,赋役不均,擅自科差及造作不如法者,委监察纠察。”
(2).违反;不遵从。红楼梦第十八回:“ 元妃 虽不忍别,奈皇家规矩,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
《漢語大詞典》:训德(訓德)
犹顺德。谓遵从天生的至诚德性。训,通“ 顺 ”。书·立政:“谋面,用丕训德。” 孔 传:“谋所面见之事,无疑,则能用大顺德。” 宋 叶适 《〈周南仲文集〉后序》:“凡随事逐物,小为科举,大为典册,虽刻穠损华,然往往在义理之外矣,岂所谓文也!君子於此寄焉,则不足以训德;学者於此习焉,则足以害正。” 清 陈仪 《祭怡贤亲王文》:“於是衔感者怀不尽之恩,训德者慕无穷之义。”
《漢語大詞典》:遵信
遵从信任。 明 唐顺之 《户部郎中林君墓志铭》:“自为庠生时,诸经生则已遵信之如前辈人。” 明 卢象升 《再申口外塘拨疏》:“我们就遵信上司不哄我们。”
分類:遵从信任
《國語辭典》:比率  拼音:bǐ lǜ
1.比照、比例。《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从事。」
2.甲数和乙数相比所得的值。也称为「比值」。
《漢語大詞典》:劝服(勸服)
谓因受劝勉而乐于遵从教化。后汉书·鲍昱传:“ 德 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饗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
《漢語大詞典》:遵学(遵學)
遵从并学习。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达罗毗荼国:“伽蓝百餘所,僧徒万餘人,皆遵学上座部法。”
分類:遵从学习
《漢語大詞典》:全遂
完全遵从。晋书·礼志中:“ 司马孚 等奏曰‘方今 荆 蛮未夷,庶政未乂,万机事殷,动劳神虑,岂遑全遂圣旨,以从至情。’”
分類:遵从
《國語辭典》:阳奉阴违(陽奉陰違)  拼音:yáng fèng yīn wéi
表面上装著遵守奉行,实际上却违反不照办。《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劝戒属员,嗣后不准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阳奉阴违,定行参办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