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朦蔽
(1).犹欺瞒。《元典章·兵部三·押运不得稍带私物》:“其所物货未知是否进上,一例支破官钱,动摇於民。如此朦蔽上下,俱无可见,至甚未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三回:“单立出这些名目来,自以为弊絶风清,中间却不知受了多少朦蔽。”
(2).遮掩。 聂绀弩 《谈杂文》:“好像某种动物,一遇险象,就先设法朦蔽自己的眼睛,或把整个身体都缩到某种地方去。”
分類:遮掩欺瞒
《國語辭典》:弥缝(彌縫)  拼音:mí féng
1.补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2.设法遮掩缺失以免被人发觉。如:「他将那件事弥缝得很好,别人都没发现。」
《國語辭典》:掩鼻  拼音:yǎn bí
掩住鼻子以免闻到浊臭之味。《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哇的一声,呕出许多秽物,伺候的人,大家掩鼻。」
《漢語大詞典》:覆藏
遮掩隐藏。百喻经·偷犁牛喻:“破戒之人亦復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
分類:遮掩隐藏
《漢語大詞典》:尘翳(塵翳)
(1).被灰尘遮掩。比喻受蒙蔽。楚辞·七谏·沉江“ 高阳 无故而委尘兮, 唐 虞 点灼而毁议” 汉 王逸 注:“委尘,坋尘也。言帝 顓頊 圣明克让,然无故尘翳。”
(2).喻笼罩着凄凉阴暗的气氛。 明徐复祚《红梨记·脱禁》:“百年事不胜痛悲, 乐游原 霎时尘翳。”
(3).犹尘垢。 宋 苏辙 《祭文与可学士文》:“晚岁好道,耽悦至理,洗濯尘翳,湛然不起。”
《國語辭典》:影占  拼音:yǐng zhàn
遮蔽、掩护。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一折:「向他州寻远亲,往乡中投近邻,向山中影占身。」《水浒传》第六回:「这两个那里似个出家人,只是绿林中强贼一般,把这出家影占身体。」
《漢語大詞典》:蔽明
(1).隐匿贤能和良善。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鹖冠子·王鈇:“善者不显,命曰蔽明;见恶而隐,命曰下比。”
(2).遮掩眼光。《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紘紞充耳,所以掩聪也。”
《漢語大詞典》:云坞(雲隖)
云雾遮掩的村坞。 宋 陆游 《题僧庵》诗:“细路穿云隖,危桥渡野塘。”一本作“ 云坞 ”。
分類:云雾遮掩
《國語辭典》:遮羞  拼音:zhē xiū
1.把不宜让人看见的部分盖住。《老残游记二编》第三回:「你买的帐幔,给别人遮羞;你买的被褥,给人家盖。」
2.掩饰丢脸的事,或补偿别人所受的羞辱。如:「那小女孩擦口红,看到大家都在笑,她赶紧把手帕盖在脸上遮羞。」
《高级汉语词典》:掩匿
遮掩
《漢語大詞典》:蔽形
(1).遮掩身体。 汉 班固 《白虎通·衣裳》:“圣人所以制衣何?以为絺紘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公车徵士汝南袁夏甫》:“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 宛渠国 ﹞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
(2).隐匿形迹。指隐身术。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润州处士:“女至兄前,兄不之见也,乃弃刀於水中,復往,兄乃见之……復令取刀持之,则不能蔽形矣。”
《漢語大詞典》:晻映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南朝 宋 鲍照 《与谢尚书庄三连句》:“晻映晨物綵,连绵夕羽兴。”一本作“ 掩映 ”。
《國語辭典》:遮丑(遮醜)  拼音:zhē chǒu
1.遮蔽丑陋。如:「有些人头发太乱,戴帽子是为了遮丑。」
2.掩饰不名誉的事情。如:「对于这个食安事件,公司负责人坦诚处理,不遮丑,不护短,终于获得社会大众的谅解。」
《漢語大詞典》:防杜
(1).防范杜绝(祸患等)。陈书·傅縡传:“圣人所以曲陈教诫,深致防杜,説见在之殃咎,敍将来之患害,此文明著,甚於日月。” 清 陈梦雷 《绝交书》:“贼臣教以遍加网罗,防杜不测。”
(2).遮掩灭绝。梁书·江革传:“ 祏 时权倾朝右,以 革 才堪经国,令参掌机务,詔誥文檄,皆委以具。 革 防杜形迹,外人不知。”
《漢語大詞典》:覆过(覆過)
遮掩过失。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其强足以覆过,其御足以犯诈。”汉书·酷吏传·田延年:“春秋之义,以功覆过。”
分類:遮掩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