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78,分7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遗爱
遗臭
遗锦
遗簪
遗直
正始遗音
鬻马遗姬
词典
遗迹
无遗
不遗
遗恨
遗爱
遗风
遗民
遗书
典故

《汉书》卷一○○下《叙传下》
泯泯群黎,化成良吏。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馀思。述《循吏传》第五十九。
《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传·周嘉传》
稍迁零陵太守,视事七年,卒,零陵颂其遗爱,吏民为立祠焉。

例句

多少四年遗爱事,乡闾生子李为名。 杜牧 池州李使君没后十一日处州新命始到后见归妓感而成诗

典故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尤悔〉~904~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晋书》卷九十八〈桓温列传〉~2576~
温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尝行经王敦墓,望之曰:「可人,可人!」其心若是。时有远方比丘尼名有道术,于别室浴,温窃窥之。尼?身先以刀自破腹,次断两足。浴竟出,温问吉凶,尼云:「公若作天子,亦当如是。」
典故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下《先贤士女总赞下·汉中士女》
阎宪字孟度,成固人也,知名人。为锦竹令,以礼让为化,民莫敢犯。男子杜成夜行,得遗物一囊,中有锦二十五匹,求其主还之,曰:「县有明君,何敢负其化?」童谣歌曰:「阎尹赋政,既明且昶。去苛去辟,动以礼让。」迁蜀郡,吏民涕泣送之以千数。

例句

遗锦非前邑,鸣琴即旧台。 骆宾王 钱郑安阳入蜀

典故

《韩诗外传》卷九~384~
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399~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待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典故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七〈昭公·传十四年〉~82~
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晋·杜预注:「言叔向之直,有古人遗风。」
典故
正始遗音
 
玉振于江表

相关人物
王敦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赏誉〉~450~
王敦为大将军,镇豫章。卫玠避乱,从洛投敦,相见欣然,谈话弥日。于时谢鲲为长史,敦谓鲲曰:「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阿平若在,当复绝倒。」南朝宋·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曰:「玠至武昌见王敦,敦与之谈论,弥日信宿。敦顾谓僚属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今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悟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阿平若在,当复绝倒。』」
典故
鬻马遗姬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一〈不能忘情吟〉
诗序「乐天既老,又病风,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馀,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籍在经费中,将放之,马有骆者,驵壮骏稳,乘之亦有年,籍在经物中,将鬻之。圉人牵马出门,马骧首反顾一鸣,声音间似知去而旋恋者。素闻马嘶,惨然立且拜,婉娈有辞【案:辞具下。】。辞毕,泣下。予闻素言,亦悯默不能对,且命回勒反袂。饮素酒,自饮一杯,快吟数十声,声成文。文无定句,句随吟之短长也,凡二百五十五言。噫,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柅,因自哂,题其篇曰不能忘情吟,吟曰。」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漢語大詞典》:无遗(無遺)
没有脱漏或馀留。管子·版法解:“是故明君兼爱而亲之……如此则众亲上乡意,从事胜任矣,故曰兼爱无遗,是谓君心。”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此亦春秋之义,善无遗也。”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明年, 懿宗 崩。京兆尹 薛逢 毁之(佛骨)无遗。” 周恩来 《关于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报告》:“ 美国 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已经遭到可耻的失败,它的侵略实质已经暴露无遗。”
分類:无遗脱漏
《国语辞典》:不遗(不遗)  拼音:bù yí
1.不弃。晋。张协〈七命〉:「大夫不遗,来萃荒外,虽在不敏,敬听嘉话。」
2.不留。如:「不遗馀力」。
3.不漏。《文明小史》第四二回:「黄太尊坐好隔壁房间,早又听了一字不遗。」
《國語辭典》:遗恨(遺恨)  拼音:yí hèn
馀恨。《后汉书。卷一五。王常传》:「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唐。杜甫八阵图〉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國語辭典》:遗爱(遺愛)  拼音:yí ài
把德惠遗留给后代。多指有德政的人而言。《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汉书。卷一○○。叙传下》:「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馀思。」
《國語辭典》:遗风(遺風)  拼音:yí fēng
1.前代遗留的风气或前人遗留的风范。《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红楼梦》第三回:「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
2.良驹、千里马。《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乘遗风,射游骐。」颜师古注引张揖曰:「遗风,千里马也。」
《國語辭典》:遗民(遺民)  拼音:yí mín
1.遭遗弃的百姓。《左传。闵公二年》:「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
2.改朝易代后的前朝百姓。《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國語辭典》:遗书(遺書)  拼音:yí shū
1.前代散逸的书。《汉书。卷三○。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2.前人遗著,由后人替他刊行的,称为「遗书」。如船山遗书、章氏遗书。
3.死者所遗留的文字。《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将及危急之际,写下遗书二纸,将一纸付与鲁氏。」
4.留下书信。如:「遗书出走」。
《國語辭典》:遗臭(遺臭)  拼音:yí chòu
留传恶名。如:「遗臭万年」。《晋书。卷九八。桓温传》:「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分類:流传恶名
《國語辭典》:遗臭万载(遺臭萬載)  拼音:yí chòu wàn zǎi
恶名永远流传下去,遭人唾骂。《晋书。卷九八。桓温传》:「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也作「遗臭万年」。
《漢語大詞典》:遗锦(遺錦)
晋 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士女:“﹝ 阎宪 ﹞为 緜竹 令,以礼让为化,民莫敢犯。男子 杜威 夜行,得遗物一囊,中有锦二十五匹,求其主还之曰:‘县有明君,何敢负其化。’”后以“遗锦”为称颂官员德政之典。 唐 骆宾王 《饯郑安阳入蜀》诗:“遗锦非前邑,鸣琴即旧臺。”
《漢語大詞典》:遗簪(遺簪)
亦作“ 遗簮 ”。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刘邦彦 《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鈿。” 清 钱谦益 《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掛冠情比旧遗簪。”
(2). 孔子 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 孔子 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 唐 李峤 《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縟追賻,千古之下,凛然而高。” 唐 朱放 《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寧辞落帽还。”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 清 王夫之 《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悵惘遗簪。”参见“ 遗簪坠屨 ”。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 元 袁桷 《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
《國語辭典》:遗簪坠屦(遺簪墜屨)  拼音:yí zān zhuì jù
遗落的簪和鞋。比喻不忘故旧。《北史。卷六四。韦孝宽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之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也作「遗簪堕履」。
《國語辭典》:遗直(遺直)  拼音:yí zhí
形容人守直道,有古人的遗风。《左传。昭公十四年》:「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南齐书。卷三七。虞悰传》:「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众议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