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士(遺士)
(1).未被发现的才德之士;隐士。《韩诗外传》卷八:“ 申伯 、 仲山甫 乃并顺天下,匡救邪失,喻德教,举遗士,海内翕然向风。”
(2).前朝遗留下来的文士。元史·董士选传:“诸老儒及 西蜀 遗士,皆以书院之禄起之,使以所学教授。”
《漢語大詞典》:静尽(静盡)
犹净尽。没有遗留。 唐 白居易 《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诗:“进士麄豪寻静尽,拾遗风彩近都无。” 宋 岳飞 《乞淮南东路重难任使状》:“要当速行剿杀,殄灭静尽,收復诸路。”
分類:净尽遗留
《國語辭典》:遗产(遺產)  拼音:yí chǎn
1.人死后所遗留下来的一切财产。
2.泛称由古代遗留后世的文物、事迹。如:「《诗经》、《楚辞》是我国极宝贵的文学遗产。」
《漢語大詞典》:秉穗
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 清 罗有高 《邓先生墓表》:“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
分類:遗留田中
《漢語大詞典》:散滞(散滯)
谓散发积压的财物。《晋书·食货志》:“古人权量国用,取赢散滞,有轻重平糴之法。”
指遗留下来的零散之物。 汉 荀悦 申鉴·时事:“ 秦 之灭学也,书藏於屋壁,义絶於朝野,逮至 汉 兴,收摭散滞,固已无全学矣。”
《漢語大詞典》:遗在(遺在)
遗留,留存。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人若恨恚也,仇讎未死,子孙遗在可也。”
分類:遗留留存
《漢語大詞典》:遗痕(遺痕)
遗留下来的痕迹。 宋 孔武仲 《平阳叹》:“ 伯升 何曾上青天,溅血遗痕芳草间。” 郭沫若 《今昔集·由诗剧说到奴隶制度》:“ 中国 文字上所剩下来的奴隶字样,如奴,如隶,如仆,如奚等等,的确都是家内的;但也有一部分升华为政治上的高级职位,如宰,如臣,如仆(古时有太仆)等,这正是一部阶级统治史的转变遗痕。”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这个革命是私有制度进一步的完成,与 夏 朝的发展方向,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历史没有留下像 商 周 间那样剧烈斗争的遗痕。”
《漢語大詞典》:遗画(遺畫)
(1).指残存之字。 宋 王十朋 《次韵梁尉秦碑古风》:“我虽过 秦 爱遗画, 南山 入望频支颐。”
(2).指前人遗留之画。 唐 皮日休 《初夏游楞伽精舍》诗:“遗画龙奴狞,残香虫篆薄。” 清 龚炜 巢林笔谈·外曾祖葛芝山之死:“ 五知 徐太史 题公遗画诗,有云‘寄语挥毫贵公子,櫜弓卧鼓百年餘。’”
《漢語大詞典》:遗绩(遺績)
(1).谓遗留功绩于后世。 南朝 宋 鲍照 《伤逝赋》:“志存业而遗绩,身先物而长辞。”
(2).指前人遗留的功绩。 明 何景明 《东昌公哀词》之二:“铭石看遗绩,凄凉太史篇。”
《漢語大詞典》:遗息(遺息)
死者遗留下来的子息。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且 李顺 草寇,百日而已,乃 孟昶 后宫之遗息也。” 清 曹寅 《辛卯三月二十六日闻珍儿殇书此忍恸兼示四侄寄西轩诸友》诗之二:“予仲多遗息,成材在四三。”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中山穆王无子国除误从帝纪》:“则 畅 薨之后,遗息犹存,旧封不改。”
《国语辞典》:遗著(遗著)  拼音:yí zhù
死者生前遗留下来的著作。
《漢語大詞典》:遗筑(遺築)
前代遗留下的建筑物。 南朝 梁 沈约 《上钱随喜光宅寺启》:“伏惟 中阳 故里, 舂陵 旧居,夷漫涤荡,曾无遗筑。” 元 柳贯 《晨度居庸至南关门》诗:“矗崖巨石擎佛屋,壁门遗筑开军城。” 清 缪沅 《访汪钝翁先生故居》诗:“山光塔影尚嶙峋,遗筑丘南野水濵。”
《漢語大詞典》:余声(餘聲)
(1).遗留下的声响。《文选·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诗》:“佇眄要遐景,倾耳玩餘声。” 刘良 注:“玩想其餘语之声。”文选·沈约〈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诗:“高车尘未灭,珠履故餘声。” 吕延济 注:“餘声者,思昔时之履步,若在耳故也。”
(2).未尽之声。 宋 王安石 《九井》诗:“餘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
(3).其他声响。 唐 柳宗元 《夏昼偶作》诗:“日午独觉无餘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漢語大詞典》:余迹(餘跡)
见“ 餘跡 ”。
亦作“餘蹟”。 犹遗迹。死去的人或前代遗留的痕迹。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贤圣留餘跡,事事在中都。”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一:“幃屏无髣髴,翰墨有餘跡。” 张铣 注:“翰墨餘迹,平生所作之文,尚有餘迹也。” 唐 李白 《赤壁歌送别》:“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鯢唐突留餘跡。”
《漢語大詞典》:余泽(餘澤)
(1).指大水泽。 唐 韩愈 《海水》诗:“一木有餘阴,一泉有餘泽。”
(2).指遗留给后人的德泽。 宋 曾巩 《皇妣昌福县太君吴氏焚告文》:“维先君先夫人积德累善, 巩 获蒙餘泽,备位於朝。” 宋 王安石 《寄题思轩》诗:“万屋尚歌餘泽在,一轩还向旧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