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骨
修道者的气质。 唐 王昌龄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嗟余无道骨,发我入 太行 。” 宋 孔平仲 《送谢仲规致仕》诗:“观公眉宇秀,凛凛有道骨。” 明 冯梦龙 《女丈夫·洪客祈雨》:“道骨合栖 蓬岛 ,奈雄心一片难消。”
《漢語大詞典》:得朋
获得同类或同道者。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王弼 注:“西南致养之地,与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 孔颖达 疏:“西南得朋者,此假象以明人事,西南坤位,是阴也,今以阴诣阴,乃得朋,俱是阴类,不获吉也。”后汉书·朱晖传论:“ 穆 徒以友分少全,因絶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 北周 庾信 《北园射堂新成》诗:“择贤方知此,传巵喜得朋。” 宋 刘克庄 《挽方孚若寺丞》诗:“诗里得朋卿与我,酒边争霸也无人。”
《漢語大詞典》:与地(與地)
谓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韦昭 注:“与地,法地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事者以地” 唐 司马贞 索隐:“国语‘以’作‘与’,此作‘以’,亦‘与’义也。言地能财成万物,人主宜节用以法地,故地与之。”
《國語辭典》:能臣  拼音:néng chén
有才能节操的臣子。《淮南子。泛论》:「成王既壮,周公属籍致政,北面委质而臣事之,请而后为,复而后行,无擅恣之志,无伐矜之色,可谓能臣矣。」《三国演义》第一回:「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漢語大詞典》:德容
(1).敬辞。有道者的仪容。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清 刘大櫆 《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亲先生之德容,沐先生之风教。”
(2).指女子的德行与容貌。 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参见“ 德言容功 ”。
《國語辭典》:德言容功  拼音:dé yán róng gōng
德,品德。言,言谈。容,仪容。功,女红。德言容功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古时妇女所应具备的四德。语本《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也作「德容言功」、「德言工貌」。
《漢語大詞典》:微行
小路。《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 传:“微行,墙下径也。”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二:“江边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分類:微行小路
《漢語大詞典》:圣师(聖師)
(1).指 孔子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如 扬子云 潜心著述,有补于世,泥蟠不滓,行参圣师,于今海内,谈咏厥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自兹以降,虽 孔子 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
(2).指佛家之有道者。 明 袁宏道 《赠海禅》诗:“余亦贪佛去,因君乞圣师。”
《國語辭典》:素冠  拼音:sù guān
《诗经。桧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或亦指女子思慕男子之诗。首章二句为:「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
《漢語大詞典》:仙道
(1).谓成仙之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随之者不復还,皆得仙道。”云笈七籤卷十八:“宗族皆得仙道,白日昇天。”云笈七籤卷九三:“超跡尘滓,栖真物表,想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於仙道一也。” 元 史樟 《庄周梦》第四折:“再有凡心,罚往下方,永失仙道。”
(2).指修仙得道者。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象传说中修炼的仙道一样,‘采日月之精华,钟天地之灵气。’”
《漢語大詞典》:玉舄
(1).传说中玉制的鞋。 汉 刘向 列仙传·安期生:“ 安期先生 者, 瑯琊阜乡 人也。卖药於 东海 ,时人皆言千岁翁。 秦始皇 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去,留书以赤玉舃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於 蓬莱山 。”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上:“ 番禺 东有涧、涧生菖蒲,皆一寸九节。 安期生 采服,仙去,但留玉舃焉。”后喻得道者的遗物。 唐 陆龟蒙 《寄茅山何道士》诗:“终身持玉舃,丹诀未应传。” 清 金农 《重游王屋访唐开元时御爱松》诗:“芝囷纳流霞,蒲涧委玉舃。”
(2).见“ 玉磶 ”。
《漢語大詞典》:玉磶
亦作“ 玉舄 ”。 玉制的柱脚石。文选·张衡〈西京赋〉:“雕楹玉磶,綉栭云楣。” 李善 注:“广雅曰:‘磶,礩也。磶与舄古字通。’”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金楹齐列,玉舄承跋。”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宫室一》:“石磉曰瑱,又曰玉舃。”《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愈加怒发,令破柱取他。柱既破,又见他走入玉磶中。” 清 钱谦益 《碧云寺》诗:“丹青臺殿起层层,玉磶雕阑取次登。”
分類:玉制柱脚
《國語辭典》:道貌  拼音:dào mào
人的面貌、神态。《三国演义》第三七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漢語大詞典》:顽仙(頑僊)
亦作“ 顽僊 ”。 愚笨的神仙。指初得仙道者。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论书启》:“每以为得作才鬼,亦当胜於顽仙。”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二:“马上搜奇已数篇,籍中犹愧是顽僊。”一本作“ 顽仙 ”。 清 钱谦益 《镜古篇序》:“仙不通儒,龟息鸟伸,顽仙也。” 高增 《新游仙》诗之五:“归时便採灵芝草,其奈顽仙沉醉何?”
《漢語大詞典》:洗髓
道教谓修道者洗去凡髓,换成仙骨。亦比喻彻底改变思想、习性。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一:“吾却食吞气已九千餘岁,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二千岁一刻骨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妄心不復九回肠,至道终当三洗髓。”
《漢語大詞典》:绀发(紺髮)
原指佛教 如来 绀琉璃色头发。后亦指道教得道者之发,或泛指一般绀青色头发。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阳门饰豪眉之像,夜臺图紺髮之形。” 宋 徐铉 《赠王贞素先生》诗:“先生尝已佩真形,紺髮朱颜骨气清。” 明 文徵明 《送于器之廉宪还滁》诗:“忆得 滁阳 始相见,紺髮垂云俱弱冠。”
《漢語大詞典》:同辙(同轍)
(1).同道者。谓思想、行为一致。 唐 王建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 孔 门忝同辙, 潘 馆幸诸甥。”
(2).比喻统一。 唐 梁肃 《受命宝赋》:“致四海於升平,混车书以同辙。”参见“ 同轨 ”。